清晨六点,社区里安静极了。王大爷一如往常地早早起床,轻手轻脚地穿上运动服,准备去公园晨练。这位69岁的老人,被邻居们称为“小区健康模范”:饮食清淡,不吸烟喝酒,平时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身体看起来硬朗不少人”,甚至每天清晨还坚持锻炼一小时。大家都觉得他长寿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某一个平常的清晨,王大爷却突然猝死在家门口。这个消息震惊了亲友和邻居:没有“三高”,饮食习惯也很好,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医生得知王大爷的生活细节后,长叹一口气:“就是他晨起的2个坏习惯,害了他。”这究竟是怎样的习惯,竟悄悄埋下健康隐患?其实,很多中老年人每天都在重复类似的错误,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罢了。尤其是第二个坏习惯,你有可能也中招。
清晨习惯“大忌”,你有没有?
早起锻炼,身体素质好,这似乎成了多数中老年人的“健康共识”。可最新医学研究显示,清晨6-10点之间,是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发病概率是平时的3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数据)。原因在于,人睡了一整夜,身体水分流失,血液更容易黏稠,加上气温普遍较低,清晨起床时血管还未完全舒展。如果此时骤然改变体位、或者立刻投入剧烈运动,就像让一台“还没热身”的老机器突然高速运转,反而把血压、心脏等整个系统逼到极限。
晨起两大致命习惯,你灭掉了吗?
医生调查后发现,王大爷猝死前每天都有两大晨起坏习惯:
第一,起床就大口喝凉水。许多老年人相信“清晨喝冷水清肠排毒”,可其实刚醒身体属于代谢低谷,血管收缩,空腹喝凉水会使胃肠道血管骤然遇冷收缩,诱发肠道痉挛并加重心脏负担。更重要的是,喝凉水会稀释胃酸、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同时也导致更多“寒气、湿气”积存体内,增加手脚冰冷、腹泻、腹胀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第二,起床立即剧烈运动。像王大爷一样“弹簧人”起床马上晨跑,是很多长者的不良习惯。通过对65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空腹晨练导致的猝死占比高达23%。血液还未充分稀释、心脏和各脏器尚未“启动”,一下子上高强度跑步、广场舞甚至快走,等于让心脏“带病负重”,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的风险,甚至诱发突然心脏骤停。医生指出,老年人一旦在清晨空腹剧烈运动,心梗、猝死等悲剧,即使饮食再健康,没有三高,也可能随时发生。
被忽略的信号,或许已悄悄来临
要警惕这些身体警报,尤其是老年人:突然胸闷、心悸,休息后才缓解,说明心脏负担已超标;起夜后感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可能是血压骤然波动导致脑供血不足;不明原因的剧烈胸口疼痛、四肢麻木或突然疲倦,都是心脑血管风险的提示。
科学防范,且看医生怎么建议
想要远离晨起隐患,中老年人应这样做:
起床慢三拍早上醒来后,不要立刻蹦起来。建议在床上多停留3~5分钟,活动下手脚、慢慢坐起来,等感觉身体没异样、没有头晕再下地行动。防止体位转变过快造成的血压骤变。
温开水为宜清晨喝水没错,但一定要选择接近体温的温开水,每次约150-200ml即可。这样既能补充失去的水分,又避免刺激肠胃、血管收缩。喝太快、太多都不建议,特别空腹更不可用冷饮。
运动需适度,顺延到早餐后清晨锻炼最好选在早餐后1小时左右,让身体有时间调整、补充能量。推荐慢走、太极、舒展体操等“慢节奏运动”,如走路的速度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气温较低或空气质量不好时,最好选择室内活动。
定期体检、关注警报每年体检不能懒;如遇上述胸闷、心悸、头晕等“异常信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排查。家有基础疾病(心脏病、三高等)者,一定谨慎安排晨间活动。
让我们给父母、家人也提个醒:从今晚起,改掉起床就“弹簧人”和喝凉水的毛病,为自己的清晨加一次健康“保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