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心慢聊
昨日与母亲通话,她絮絮地问我:“最近睡得可好?工作累不累?晚饭吃的什么?”——这些问题,自我十八岁离家,她已问了二十余年。我在这头笑着应答,心里却蓦然涌起一阵柔软的酸楚:原来无论我长到多大,走得多远,在她眼里,永远都是那个需要被惦记、被呵护的孩子。
这世间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唯父母对子女之爱,从诞生之初,便指向一场漫长的分离。
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那段刻入骨髓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当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幼儿园门后,当少年的他骑着单车冲向更广阔的世界,当青年的他拖着行李箱走入安检通道……每一次挥手,都是父母心中一次微小的、无声的塌陷。他们站在原地,身影被时光拉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孤单。那份牵挂,便成了连接你与来处的、一根看不见却无比坚韧的丝线。
这份牵挂,随着生命的年轮,变换着形态,却从不曾褪色。
幼年时,牵挂是具体的、触手可及的体温。 是无数次在深夜探向你额头的掌心,是怕你摔跤而始终不敢松开的手,是灯下为你缝补衣裳时穿透指尖的温暖。那时的爱,是纯粹的庇护,是把你安然裹在其中的、一个由血肉筑成的巢。
少年时,牵挂是无声的陪伴与小心翼翼的守护。 你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父母的叮嘱变成了“唠叨”,他们的经验变成了“过时的道理”。你奋力挣脱,他们则学着后退,将满心的关切,熬成书房门口一杯温热的牛奶,或是一条在你摔门而出后,斟酌许久才发出的短信:“回家吃饭吗?做了你爱吃的。”那时的牵挂,是欲言又止的克制,是怕你烦、又怕你疼的矛盾心情。
成年后,牵挂是遥远的共振与习惯性的等待。 你终于飞向了属于自己的天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他们不再熟知的故事。父母的牵挂,便化作了手机天气预报里你所在的城市,是电视新闻里所有与你相关的讯息,是冰箱里总为你留着一份、却常常等不到你回来吃的美食。他们开始害怕打扰,通话的开场白总是“忙不忙?不忙就说两句”;他们变得愈发谦卑,来你家小住像一位客人,带着几分讨好的谨慎。这时的牵挂,是一场盛大而寂寥的独角戏,所有的台词与情节,都只在他们的心底反复排演。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你自己也成为了父母。当你怀抱着那个柔软的生命,体会着那种彻夜不眠的担忧,那种恨不能将世间所有风雨都替他挡下的心情时,你才在瞬间读懂了数十年前,有两双眼睛,也曾这样凝视着你。这份牵挂,便完成了一场生命的传承与领悟。
我们常以为,牵挂是父母的“枷锁”,总想告诉他们“我很好,不必担心”,以期换来内心的轻松。殊不知,这份“牵挂”恰恰是他们生命意义最重要的构成。被你需要,为你操心,让你过得更好,这几乎是他们后半生全部的精神支柱与甜蜜负担。我们残忍的“独立”,有时恰恰剥夺了他们这份爱的权利。
所以,最深的智慧,或许不是斩断这牵挂,而是学会如何与他们“合谋”,共同经营这份一辈子的缘分。
要学会“示弱”。 不必事事报喜不报忧。在不让他们过度焦虑的前提下,偶尔向他们请教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感觉依旧被需要。那句“妈,你做的红烧肉,外面怎么也吃不到这个味儿”,便是最好的情感回馈。
要创造“新的需要”。 教他们使用新的手机软件,让他们帮你网上挑选一件商品,让他们在你的现代生活里,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份“反向”的依赖,是给他们最好的安全感。
更要理解“牵挂的本质”。 那并非不信任,而是融进血液里的本能之爱。当我们读懂那唠叨背后的孤独,那担忧深处的深情,便会多出一份耐心与温柔。
孩子,永远是父母行走在世上的、最柔软的心肝。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你这根小小的“风筝线”,就牢牢系在了他们的心尖上,挣不脱,也舍不得挣脱。这一生的牵挂,是债,是缘,是轮回里最甜蜜的负荷。
而我们为人子女,能做的,便是飞得再高再远,也记得时常扯一扯那根线,让他们感知到风的动向;便是努力活得丰盛而平安,让那遥远的眺望,能落在一处安稳的风景上。因为,我们是他们一辈子的牵挂。而让他们这份牵挂,能有着落,有回响,有余温,亦是我们能回报的、最深长的告慰。
若您喜欢此文,(点赞/评论/收藏),祝您健康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