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当代天誉的两栋楼房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塌,扬起的烟尘里不仅有建筑材料的碎屑,更弥漫着公众对资源浪费的痛心与对公平正义的追问。“卖不掉就炸掉”的荒诞操作,绝非个别企业的无奈选择,而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公然漠视,其本质不仅是资源的暴殄天物,更涉嫌触碰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
![]()
一、资源浩劫:用爆破摧毁的公共财富
房地产开发从来不是纯粹的私人行为,每一栋楼房的诞生都凝结着公共资源的投入。从土地出让金支撑的城市配套建设,到钢筋水泥背后的矿产资源消耗,再到建筑工人的劳动力付出,空置房本身就是社会财富的具象化存在。某中部县城新建楼盘空置率高达40%,而当地仍有数千户家庭面临住房困难,这种“一边空置一边短缺”的悖论本已令人唏嘘,爆破拆除更让矛盾彻底激化。
爆破行为的浪费具有连锁性。一栋10层住宅楼的拆除,不仅意味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建筑成本付诸东流,还需额外投入爆破、清运、环保处理等费用,产生的建筑垃圾更是会造成长期环境负担。在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7%的市场背景下,部分房企宁愿承担双重成本销毁房源,也不愿让利于民,这种反市场逻辑的操作,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恶意消耗。
二、法律越界:爆破背后的多重违法阴影
将“炸楼去库存”美化为“纾困手段”,无法掩盖其可能涉嫌违法的本质。从法律层面审视,这类行为早已突破合规边界,构成对多个法律体系的挑战。
未经法定程序的爆破本身就涉嫌违法。根据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与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建筑物拆除需经严格审批,爆破作业更需具备专业资质并制定安全方案。若房企为规避成本或操纵市场,擅自实施爆破,无疑已触犯行政监管规定,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更深层的违法隐患藏在经济领域。部分开发商爆破楼房,实则是为逃避债务清偿与合同义务。当武汉当代天誉项目被爆破时,前期购房业主的权益保障便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房屋交付前的毁损风险由出卖人承担,开发商若以爆破方式处置资产却拒不赔偿购房者损失,已构成违约甚至涉嫌合同欺诈。更有甚者通过爆破销毁资产痕迹,试图逃避税收或债权人追索,这类行为已触及金融监管与刑法红线。
三、民生背离:刺痛公众的公平之失
炸楼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其与“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严重背离。当郑州某房企项目以7800元/平方米抛售引发老业主维权时,监管部门的介入曾让市场看到平衡各方利益的可能,但“宁愿炸掉也不低价卖”的选择,却彻底暴露了部分企业对民生需求的漠视。
这种行为实质是对市场公平的破坏。房企一方面以“保护老业主资产”为由抱团抵制降价,另一方面却通过爆破减少供给以维持价格虚高,本质是操纵市场的垄断思维。在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0.9%、三线城市下降3.7%的分化格局中,普通购房者本已面临巨大购房压力,炸楼行为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刚需群体的选择空间,加剧了住房资源分配的不公。
更值得警惕的是,爆破背后可能隐藏的利益输送。部分项目通过“炸旧盖新”重新规划拿地,实则是借助不良资产处置之名谋取超额利益,而这一切成本最终由社会公众与利益受损者承担。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房地产市场应回归市场化定价,任何扭曲市场规律、损害民生利益的行为都不应被容忍。
四、破局之道:监管与市场的双重纠偏
遏制“炸楼浪费”现象,需要打破企业逐利至上的迷思,构建监管有力、市场有序的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应明确爆破拆除的法律红线,对未经审批、涉嫌逃避责任的炸楼行为从严追责,同时依据《价格法》保障企业合理定价权,打击“虚假降价”与“恶意惜售”并存的乱象。
更关键的是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对确需处置的空置房,可借鉴保障性住房转化模式,由政府或AMC机构收购改造为廉租房、人才公寓,既避免资源浪费,又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武汉当代天誉项目虽通过爆破实现重组,但前期购房者权益保障的疏漏仍需弥补,这提醒我们,任何资产处置都应以民生为先,而非简单“一炸了之”。
房子的本质是承载生活的空间,而非企业操纵市场的工具。当爆破的烟尘散去,留下的应是对资源敬畏、对法律尊重、对民生关切的深刻反思。唯有让空置房回归居住属性,让市场回归公平本质,才能避免“炸楼闹剧”重演,守护好社会公共财富与民众安居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