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5:11,有河南网友发视频称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家长跪地,学生踩过去,这又是什么“愧疚式教育”?
有没有觉得,人造的“愧疚”不是教育,而是某种情绪施暴,更别说把它包装成感恩仪式。
当家长跪成一排、孩子蒙眼踩过,背景音乐再抒情,也遮不住情感不对等的尴尬——这仿佛不是课堂,而是祭坛,献祭的是尊严。
视频里,女生摘开眼罩瞬间泪崩,弹幕齐刷“真感人”。可感动若靠人为制造落差,那眼泪的含金量跟洋葱没两样。
父母脊背成了道具,孩子体重成了砝码,老师一声“走吧”,走出的不是成长,是负罪感贷款:你欠我一次匍匐,还我一辈子听话。
![]()
有人辩称“体验托举之苦,才能读懂父母”,才不是!父母日复一日的陪写作业、凌晨送医院、学费秒变账单,哪一样不比九十秒的背踩更沉?真正的感恩靠长期共情,不靠一次人肉拱桥。
若必须下跪才能唤醒,那说明平日里的沟通早已断电。学校不去检修线路,反而直接拉闸放催泪瓦斯,电路还是坏的,只是灯泡哭到炸裂。
更微妙的是风险转嫁:活动若真出事——崴脚、扭腰、诱发心脏不适,责任算谁的?班级自发、老师创意、家长自愿,三板斧下来,校方秒变“临时工管理局”。
容错机制不该是无限责任公司的遮羞布,教育探索也不能先斩后奏再让眼泪写检讨书。
家长们这边,跪下去是容易,站起来可就难了。视频传播后,同事群、亲戚圈一转发,脊梁骨先接受二次碾压。
孩子回家问一句:“爸妈,你们当时为啥不站起来?”答案若是“老师让的”,权威瞬间封神;若是“为了你”,情感高利贷利滚利。无论哪种,家长都把教育权拱手让人,还自带板凳垫高对方舞台。
孩子们也冤。蒙眼那一刻,他们成了被导演的苦情主角,剧本写好了:必须哭,必须悟,必须感恩。可真正的成长是允许孩子“没感觉”。
![]()
当情绪成为必修课,眼泪成了平时分,下次遇到真诚场景,身体先启动防御:我又要被套路了?于是,真正的亲情也可能被误伤——眼泪不再值钱,感动变成PTSD。
教育不是拍短视频,点赞量不等于教育量。愧疚式营销早被广告界淘汰,没想到学校还当传家宝。
成人世界尚知“情绪价值”不能靠羞辱交换,怎么到了孩子这里,就变成“不哭不是中国人”?与其在操场上演苦情剧,不如把家庭对话课排进课表,教孩子怎么和父母好好吵架、好好道歉、好好说爱,而不是用鞋底交流。
退一步讲,真要体验“托举”,办法多得是:三人四足、盲行信任、合作翻障碍,都能完成“我离不开你”的隐喻,且双方平视。
偏偏选最原始、最视觉冲击、最易拍成爆款的那一款,很难不让人怀疑:活动设计者的第一KPI到底是孩子领悟,还是短视频出圈?当教育开始为流量打工,跪下的就不只是家长,还有课堂本身的尊严。
还好,举报电话是学生打的。这说明孩子们并不傻,他们知道哪儿疼、哪儿不对劲。最怕的是一届届沉默,把异常熬成传统,再把传统写成校史。
![]()
有人担心“一禁了之”会让教育保守化,可“容错”不等于容虐,探索也不包括让渡基本尊重。
真正的创新是给人选择:你可以跪,也可以不跪;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感恩,也可以冷静。把多元通道打开,比统一姿势下跪有用得多。
眼泪若不能流向理解,就会淤积成债。教育本该让人挺拔,而非练习匍匐。
愿下一次校园活动,家长脊背不再当桥,孩子眼睛不必蒙布,老师镜头无需对准哭点。大家完全可以站着,互相把话说清楚:我爱你,但我不是你的阶梯;我帮你,却不必矮到卑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