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这样一个世界——
在这里,所有的“出轨”、“暗恋”、“禁忌”,都可以被平心静气地,放在桌面上,用理性和智慧,进行一场,优雅的谈话。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暴力冲突,只有,无休止的、正确的、高级的,沟通。
你,会向往吗?
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的这部“性梦爱三部曲”,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北欧乌托邦”。
但今天,我想带你,看一看,这幅“完美”油画的背面。你会发现那里,可能是一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地狱”。
![]()
正题:一座“理性”的乌托邦
毫无疑问,这三部曲,是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界,最耀眼的存在。
它冷静、克制、充满了智识的魅力。在《性》中,一个男人,向妻子,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外遇;在《梦》中,一个少女,将自己对女老师的狂热暗恋,写成了日记;在《爱》中,一个女医生,践行着开放式的性爱关系。
![]()
而所有这些,本该是充满了“狗血”与“抓马”的时刻,在片中,都被处理得,像一场场,发生在大学哲学系的“研讨会”。
角色们,不争吵,只辩论;不哭喊,只分析。他们,仿佛拥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美德——情绪稳定。
![]()
反题:一座“语言”的地狱
但,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在这无休止的、理性的“谈论”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缺席了。那个东西,叫“感受”。
在《性》中,当妻子,得知丈夫出轨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不是悲伤。而是,冷静地,拿起纸笔,与丈夫,探讨“背叛在哲学上的定义”。一场本该撕心裂肺的“情感危机”,瞬间,被降维成了一次“学术交流”。
在《梦》中,当母亲和外婆,看到少女约翰娜那本日记里,充满了青春期最原始、最滚烫的痛苦与激情时,她们做了什么?她们没有去拥抱她,去共情她的感受。而是,迅速地,将这份痛苦,“理论化”了,称其为一份“女性主义的瑰宝”。
![]()
我跟你讲,这,才是这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
它告诉你,最高级的“冷漠”,不是无视,而是,用一套“正确”的、高级的“话术”,去消解、去阉割掉,另一个人,那份最真实的、活生生的“痛苦”。
“语言”,在这里,不再是沟通的桥梁。它成了一座,隔绝了真实“感受”的“理性牢笼”。
合题:一场“后物质时代”的精神死亡
所以,这部三部曲,究竟是“乌托邦”,还是“地狱”?
或许都不是。它只是一份,写给“后物质时代”的,最精准的“诊断书”。
![]()
导演在访谈中承认,这些角色的困境,源于北欧福利国家的特定环境。当“如何生存”的焦虑,被社会福利,无限趋近于零时,“为何存在”的虚无,便会以一种,更高级、也更折磨人的方式,浮现出来。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群,被“富裕”与“正确”,所喂养出来的“精神病人”。他们拥有了一切,却唯独失去了那份,最宝贵的,去“感受”痛苦与狂喜的,原始能力。
![]()
你看,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伟大的地方。
它,并非在向我们,兜售什么“北欧生活方式”的美好幻想。
恰恰相反,它是在用一种最冷静,也最残忍的方式,向我们提出一个,最深刻的“警告”: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的言谈举止,越来越“正确”时,我们是否,也在一点点地失去,作为“人”的那份最宝贵的“体温”?
![]()
互动话题:
在你看来,是“歇斯底里”的情感爆发更可怕,还是,这种,将一切“感受”都“理论化”的“理性牢笼”,更让你感到窒息?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人性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