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 “格雷德” 号瘫痪的同一时刻,第聂伯罗地区传来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索斯尼夫卡、沃罗内茨、诺沃谢利夫卡、卡西奇内(原文 “索斯尼夫、沃罗内、诺沃、谢利夫、卡西奇内” 修正)四座被俄军占领的城镇,重新升起了乌克兰国旗。
![]()
此次收复行动,由乌军第 225 突击团、第 23 机械化旅与第 141 机械化旅联手完成。他们不仅拔掉了俄军的核心阵地,还清剿了藏在角落打冷枪的俄军破坏小组,连周边定居点也一并纳入控制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第 141 机械化旅此前经过数月休整补充,此次重返战场便直奔威尔伯维(原文 “威尔伯维姐” 修正),攻势凌厉且干净利落。
几乎同时,苏梅南部的奥列克西伊夫卡战场,乌军上演了 “贴脸冲锋” 的战术:他们用 FPV 无人机织成 “天罗地网”,俄军火力点一露头就遭精准轰炸,连压制射击的机会都没有。推进至最前沿时,乌军与俄军核心阵地的距离仅 50 米,几乎是 “贴着头皮” 作战。
这种 “精准近战 + 多线策应” 的战术,早已被乌军验证有效 —— 此前在苏梅红军村地区,他们就靠类似打法搅得俄军不得安宁。如今,第聂伯罗的收复与苏梅的冲锋形成呼应,再加上乌军对俄本土的远程打击,俄军前线的补给、士气与指挥体系均受重创。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表态直白而强硬:“俄罗斯选择战争,就必须承担责任。” 这句话的潜台词的是 —— 你炸我的平民设施,我就端你的前沿阵地;你用导弹袭击我的城市,我就把战火烧到你的腹地。对乌军而言,这场战争早已不是 “被动防御”:他们要的不是象征性的胜利,而是把侵略者一步步推回国境线,让老人不必在深夜听炮声,让孩子能安心走进教室。
三、莱曼 “拆桥战”:乌军锁死俄军渡河通道,T-90M 沉底喂鱼
莱曼方向的战场,如今成了乌军 “拆桥” 的主场。俄军原本计划在别茨河东岸(原文 “热烈别茨河” 修正)秘密集结装甲部队与工兵,昼夜搭建浮桥与简易渡口,想玩一场 “闪电桥头堡” 战术 —— 先突破乌军外围防线,再派渗透小分队绕后突袭。
但乌军没给俄军机会。侦察无人机 24 小时盘旋上空,俄军刚把第一块桥板扔进水里,坐标就被传回炮兵阵地;不到 10 分钟,炮弹便精准 “打卡”;即便俄军想夜间加班抢修,乌军夜航无人机挂载红外炸弹,照样能锁定目标。
短短几天内,俄军 5 座浮桥被炸毁,工程进度条直接归零。更惨的是,准备渡河的俄军装甲部队成了 “活靶子”:一辆 T-90M 主战坦克刚开到特尔尼村口,就被 FPV 无人机 “灌顶” 攻击;车组人员弃车逃跑时,后续炮弹又引爆了旁边的补给卡车,现场火光冲天。
乌军的 “多层拦截” 战术堪称 “自动洗衣机循环”:空军炸完无人机补刀,无人机过后炮兵洗地,炮兵覆盖后,前沿观察员再呼叫第二轮打击。俄军好不容易攒下的油料、弹药、架桥材料,一轮打击就变回 “零件状态”;油罐车、弹药车堵在林子里进退不得,驾驶员只能弃车跑路。
走投无路的俄军,甚至拖来民用渔船凑数,结果被乌军无人机盯得更紧 —— 小船遭机炮扫射沉没,大船被火箭弹击中,连人带船沉入河底。有俄军士兵在电报群吐槽:“现在过河能靠蹦跳过去就算赢,跳不过去只能认命。”
如今,乌军已全面控制莱曼河岸高地,机枪阵地直接对准河面,谁敢下水就遭点射;后方炮兵更是 “卷” 到极致 —— 第 52 独立炮兵旅新列装的 “波赫达纳” 自行火炮,152 毫米与 155 毫米炮弹混着打,打完就撤,俄军反炮兵雷达刚算出位置,乌军早已转移。
随着雨季临近,莱曼河水即将上涨 2 米,俄军搭建浮桥的可能性愈发渺茫。乌军则趁势加固第二、三道火力带:高地埋传感器、河岸布地雷、路口架机枪、树林藏反坦克导弹,连预备役都拉来轮训,老乡开着民用皮卡帮忙运炮弹。路边咖啡馆甚至挂出黑板,实时更新 “今日击毁桥数”—— 打中一门俄军火炮,全场咖啡免费,战场氛围竟透着一股 “全民抗俄” 的乐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