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鸿生,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质保部退休技师。著有《见物遇事说俗语》《小学生写作词林》。现为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江川文学社社长,惠南文学社会员。“今日闵行”与崔鸿生老师携手推出“老闵行的故事”。
三大章节、50多篇文章、11万字……这是崔鸿生老师两年时间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记录闵行岁月,追梦闵行乡愁——
![]()
![]()
![]()
![]()
![]()
老闵行往事•七十年代的中秋节
讲述人:崔鸿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住在汽轮机厂的单身宿舍。那时,中秋节还不放假,但我们这些小青年总会想法子请半天假,为晚上的中秋聚餐忙活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个中秋。我住在厂动力科大楼,宿舍里的朋友们一合计,决定晚上好好庆祝一番。一大早,我就跑去老街,买了一只鸭子、两串小螃蟹和几斤红头芋艿。下午,又到一号路的光明食品店,精心挑了五个苏式月饼和五个广式月饼。
![]()
为了准备这场聚餐,我还请了下午半天病假,把工作用的钢碳炉子搬到宿舍,开始煮鸭子、炖芋艿。毛豆是职工们自己种的,小韦则在专家花园拉网,抓到了一些麻雀。还有职工在黄浦江里撒网,捞回了新鲜的鱼虾。我们又去几个食堂采购了些冷盆,荤素搭配,最后还在厂小卖部买了香烟、啤酒和黄酒。
![]()
下班后,大家一起动手,把宿舍里的两块铺板搬到大楼前的走道上,边上支起炉子。看着满满当当、丰盛无比的菜肴,不少职工都被吸引过来,加入了我们的聚餐。长长的大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最显眼的,是中间两盘月饼,边上放着芋艿和毛豆,还有一大碗鲜美的鸭汤,它们可是中秋节的主角。周围则摆满了小螃蟹、皮蛋、牛肉、红肠等,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二十几盆。最外围的是酒和香烟。
一切准备就绪,餐桌边早已围满了人。室长诸师傅,曾上过朝鲜战场,是个烟酒茶样样在行的“三将军”。他大声宣布开席,大家纷纷入席。宿舍里最有才华的阿华要发表几句高论,他请大家斟满酒水,起身举杯,共同庆祝中秋佳节。
![]()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为了闵行的建设,为了中国的电力设备事业,相聚在汽轮机厂。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为闵行的发展拼搏,为祖国的强大努力,也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奋斗着。同时,也不忘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为远在外地的父母兄弟姐妹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大家鼓掌欢呼,一饮而尽。边上的朋友也纷纷送上祝福。锅炉房里扳鱼的老宁波也加入了聚餐,潘虹的后爸老邓,穿着背心短裤、趿着拖鞋走来了,手里照例拿着凤尾鱼罐头,喊道:“阿崔,帮我开开罐头!”我起身去帮忙,他看到我们宿舍的大聚餐,笑着说:“我也加入你们!”说完,他回宿舍又拿了一盒罐头和一包香烟。摆弄小摩托车的谢师傅也凑了过来,我常去他那儿加工零件,便热情邀请他入席。他说已经吃过了,我笑着说:“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嘛!”
吃着、喝着,我这个爱搜集素材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便请大家讲讲自己是怎么来到厂里的。室长老诸先开了口:“我这个抗美援朝的战士,去了朝鲜,还没正式上战场,战争就停战了。我就在后方做了些救护工作,后来就分到了汽轮机厂,当了动力科电话班长。其实,我也就是个卫生兵。”我连忙说:“卫生兵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带头鼓起掌来。
轮到我师傅了,他回忆道:“我以前就是个走街串巷的铅皮匠。1958年,政府把我们组织起来,后来就分到了闵行,没想到在这里还能发挥大作用。在厂里,我做了两件大事。一次是市里特请我去为吴泾12万5机组的主管道包白铁皮隔热保护管;第二次是市里急调我去为人民广场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像两边敲打白铁皮的五星红旗,右边两面红旗可都是我一个人敲打出来的。上海去了八个顶尖铅皮匠,我还是右组组长呢!”我站起来,为师傅的经历鼓掌喝彩。
苏州的谢师傅接着说,他原来是中药店里的员工,1958年响应支援上海的号召来到这里。我对他和另一位同事的印象特别深,一到天冷,他俩就爱研究中药,把配来的中药倒在桌上,琢磨着加什么药、减什么药,自己给自己配中药。
![]()
阿华是1958年分来的高中生,他爱高谈阔论,口才极好,谁也说不过他。他回忆道:“我来的时候,一号路正在修建,整个闵行就像一个大工地。造了一半的房子,铺了一半的路。但那每天都在变化的卫星城,让人充满希望,感觉在我们的努力下,闵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和许多青工每天下班后都去义务劳动,搬砖头、推黄沙。然后站在高处看着一号路一点点延伸,两边的房屋渐渐矗立起来,那场面,真叫人振奋,一辈子都忘不了!”
其他几位,有的是汽轮机厂最早的技校毕业生,也有像老宁波一样从宁波乡下来的临时工。最后,有人对我说:“崔崔,你让大家说了这么多,也该你讲讲啦!”我笑着说:“我其实就是个小弟弟,没什么可说的。1968年,我从徐汇区分到闵行工作,当时觉得可幸福、自豪了。可没想到被分去做白铁匠,心里挺失望的。看着别人修机床、开机床、炼钢、铣叶片,我却只能提个煤球炉,爬屋顶、修落水管,全厂就我一个拎煤球炉的工人。”大伙听了都笑了,说:“阿崔,你可幸福了,身边总有一团火,冬天里这可是幸福的一把火啊!今天要不是有你的煤球炉子,咱们还喝不到中秋的老鸭汤呢!”阿华插话说:“我们大家要谢谢阿崔,谢谢他的煤球炉,谢谢他为我们今天的忙碌!来,拿个大月饼,祝阿崔今后的生活美美圆圆!”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闲聊中,在一次次起身碰杯里,夜色渐深。月亮穿过云层,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圆。周边的秋虫也热闹地鸣叫起来,奏起了欢快的协奏曲。我们在你来我往的碰杯中,渐渐昏昏欲睡。不知何时,我被江边警卫的喇叭声唤醒:“小船,小船请离开,这里是汽轮机厂!”我这才发现,自己和几个同事不知什么时候都趴在大餐桌上睡着了。
那个充满欢笑、故事和温暖的宿舍中秋聚餐,成了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中秋节。在岁月的长河里,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梦想与情谊,也让我深深眷恋着那段简单而又美好的时光,每到中秋,那些画面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
![]()
![]()

供稿:江小川
作者:崔鸿生
编辑:赵若楠
初审:汤婧娴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