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年3月的深圳,某国际书院的家长们举着"退还学费"的牌子站在紧锁的校门前,雨水打湿了他们手中那份显示"已缴学费 15 万" 的银行回执单。
![]()
![]()
同一时刻,伦敦某私校的家长收到邮件:从2025年1月起学费上涨 20%,年度费用突破2万英镑,附加说明里写着 "含政府新增增值税"。
而上海浦东的家长群里,有人晒出平和双语学校的缴费通知:小学部每学期 5.1 万元,较去年上涨 16%。
这三个跨越国境的场景,勾勒出国际教育的 "冰火两重天":一面是中小机构的接连倒下,一面是头部学校的逆势涨价。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国际化学校在校生数量首次负增长2.1%;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更预警,2025年将有12所私校关闭,近5000名学生转投公立。
当教育投资遭遇经济寒流,无数家庭该如何穿越这场教育寒冬?
![]()
国际教育的冬天,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2025年开年不到半年,深圳智胤国际书院、香港朗思国际学校、东莞东华文泽外籍学校等接连加入"停办名单",每所学校的倒下都牵扯出一连串家庭的焦虑。
深圳厚德书院的倒闭堪称典型案例。这所曾获 "优质特色民办学校" 称号的明星校,因1.4亿元巨额债务和租金纠纷,2024年失去招生资格,近1300名学生被紧急分流至深圳中荟高级中学。
家长们不仅要面对孩子学习环境的剧变,更揪心于已预交的高昂学费 —— 有家长晒出转账记录显示,仅2024年1月就缴纳了12万元学费,最终只追回 60%。
![]()
![]()
香港朗思国际学校的停办则暴露出更深层的财务陷阱。
2025 年 7 月宣布停办后,家长们发现缴纳的 20 万港元建校债券面临打水漂风险,经过艰难协商才达成 "先退 50%,剩余 2026 年结清" 的方案。这种债券模式在香港国际学校圈并不罕见,2024 年汉鼎书院就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家长 3000 万港元债券。
![]()
与这些学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部校的涨价底气。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 2025 年学费调整后,小学部全年费用达 10.2 万元,较三年前累计上涨 35%;英国伊顿公学虽通过建筑项目退税获得 480 万英镑补贴,仍将本土学生学费上调 15-20%。
这种分化背后,是教育市场的残酷洗牌。
政策变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国工党政府 2025年1月起对私校征收20%增值税的政策,导致平均学费涨至 1.8 万英镑,迫使大量家庭转向公立。国内则受出生率下降影响,东莞东华文泽这类外籍学校因生源不足长期亏损而关停,印证了 "在校生人数过少、硬件过好的学校需谨慎选择" 的择校箴言。
![]()
当国际学校的路走不通,转学成为无奈选择,但这条转型之路布满看不见的障碍。宁波教育部门数据显示,32%的国际转公立学生在3个月内遭遇适应难题,这些困难远超家长预期。
课程衔接的断层最令人头疼。
深圳智胤国际书院分流学生家长发现,DSE课程体系里强调的探究式学习,在转入的公立学校变成了大量刷题训练。有学生数学测验从国际校的 A 等级骤降到及格边缘,因为 "在原来学校学的是用统计模型分析社会问题,现在要背熟因式分解的十种技巧"。新东方调研显示,68% 的转学生需要 3-6 个月才能适应公立课程,数学、物理成为重灾区。
师资动荡加剧了适应难度。
2024 年以来,北京、上海多所国际学校缩减外教岗位,深圳某双语校家长反映 "原来的外教团队走了一半,新老师连学生名字都记不全"。这种动荡在转学后更加明显,有家长统计,孩子半年内换了 3 位数学老师,"刚适应一种解题思路又要重新学起"。
财务损失更让家庭雪上加霜。
深圳厚德书院家长平均损失 4-8 万元学费,香港朗思家长则面临 10 万港元债券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更棘手的是时间成本 —— 香港插班申请截止日期临近时,朗思家长不得不在一周内完成择校、面试、注册全流程,有家长形容 "像在赶末班车,根本没时间货比三家"。
教育理念的碰撞则带来深层困惑。
国际学校 "不排名、重个性" 的氛围,与公立学校 "按时交作业、排名公开" 的规则形成强烈反差。
上海一位转学家长记录:孩子第一次因作业拖延被批评时辩解 "原来老师说可以协商截止日期",得到的回应却是 "这里不是国际学校"。
这种文化冲击需要长期调适。
![]()
面对不确定性,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构建教育抗风险体系。学校、家庭和政策层面的三方合力,才能为孩子搭建安稳的成长路径。
择校三原则成为家庭的第一道防线。
首先核查办学资质:A-Level/IB 学校需有官方授权,DSE 学校要查香港考评局认证,深圳智胤事件后家长们才意识到 "有办学许可≠资金安全"。其次关注在校生规模,东莞东华文泽学校倒闭前,每个年级不足 15 人却维持着 30 人的师资配置,这种失衡早已预示危机。最后测算真实成本,除学费外,课外辅导、研学等开支需纳入长期规划。
![]()
动态评估机制能及时预警风险。
建议每学期关注三个信号:招生人数连续两学期下降超 30% 需警惕停招;外教离职率超 20% 可能影响教学质量;海外录取排名持续下滑则要重新评估学校实力。英国部分家长就是通过学费异常上涨(超通胀率 5 个百分点)提前察觉学校财务危机,及时转学规避了损失。
转学过渡方案需要科学设计。
北京师大实验中学国际部经验显示,转入双轨制学校的学生 85% 能在 1.5 个月内适应,远快于纯公立学校。具体可分三阶段:提前 3 个月补习目标校核心课程,保留英语阅读习惯;过渡期选择有双轨教学经验的老师,兼顾知识衔接与模式转换;入学后每月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协商 "暂时不参与排名" 等适应措施。
政策层面也需建立防护网。
借鉴英国私校监管经验,教育部门可定期发布 "生存状态报告",对招生率低于 60% 的机构重点监管。更重要的是建立课程衔接指南,明确 IB 数学 "函数" 对应公立高一内容等衔接点,减少转学断层。留学服务中心应加强政策解读,像英国增值税政策实施前,及时提醒家长 "2025 年入学成本将增加 20%"。
![]()
国际教育的寒冬,实则是去泡沫的过程。当 "国际化" 褪去光环,家长们开始重构教育投资的底层逻辑。
1、多元化布局成为新趋势。2025 年全球招生调查显示,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成为热点,这些地区学费仅为英美国家的 50-60%。广州陈先生的选择颇具代表性:放弃一路国际校的规划,转而让孩子就读公立双语校,"平时学国内课程打基础,周末上跨文化体验课保持视野,12 年能省近 200 万"。
2、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成熟。深圳某双语校推出的 "1+3" 学制很受欢迎:第一年夯实国内基础课融入语言预备内容,后三年对接加拿大课程,学费降低 30% 后招生反而上涨 20%。这种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模式,有效降低了教育风险。
3、对于仍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家庭,财务安全需放在首位。英国哈罗公学等顶尖私校通过海外分校建设分摊税务成本,将国际生学费涨幅控制在 8-12%,低于本土学生的 15-20%,这种 "全球运营" 模式值得关注。家长也可借鉴 "教育基金" 策略,按学费的 10% 预留应急资金,应对可能的退费风险。
国际教育的变局,本质上是一次价值重构。当我们看到深圳智胤家长举着的退费标语,听到上海母亲计算学费涨幅的叹息,更应明白:最好的教育选择,永远是那个适合孩子个性、匹配家庭资源、顺应时代趋势的方案。培养孩子在变化中寻找方向的能力,才是最坚实的抗风险能力。
本文作者:云帆待航
一位准留学生妈妈,家有初二女就读上海公办校,早有留学打算。深耕留学教育资讯,闲时读教育书、写陪读随笔,与同路家长围炉共话前路星光,静候云帆扬起,载梦越重洋。
![]()
当孩子踏上留学之路,父母既欣慰又牵挂。那些关于择校、申请、送别、跨时差沟通的经历与感悟,都是值得分享的宝贵财富。
《留学生日报》是230万留学生家庭的交流平台。我们诚邀留学生和准留学生家长加入“家长委员会”,用真诚的文字记录孩子的留学故事:可以是海外趣事、陪伴中的困惑与经验,或对留学意义的思考,这些都能给其他家长带来温暖与启发。
![]()
加入后,您的作品将发布在头部留学媒体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家长,甚至帮助更多留学生家庭走出迷茫。我们提供报酬与家长私享会机会,助您与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
期待您的加入,用文字传递爱与希望。有意请联系我们。
![]()
添加编辑微信
详情请见:
![]()
近期直播推荐
扫码进群,解锁求职全攻略!
还在为投简历焦头烂额?还在苦等内推无门?留学生日报求职群,为你搞定这些烦恼:
✅求职资讯不定时更新,抢先一步拿offer
✅简历修改 + 面试策略,助你精准定位岗位
✅海内外名企内推名额,直达HR邮箱
✅ 不定期线下招聘会 & 求职沙龙,拓圈拓岗
✅ 行业大咖空降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 还有机会获得限量惊喜福利,等你来拿!
留学生日报希望陪你走好求职这段路,扫码进群,一起上岸!
![]()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