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古晋国际机场时,舷窗外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在热带阳光下闪烁着水晶般的光芒。这些河流或如龙纹盘绕,或如璞玉镶嵌,让我瞬间明白了沈院士那个美丽的比喻。
这一切,都始于顾彼得的《白花河》。
![]()
缘起:一本书的牵引
2024年7月,顾彼得的第四部书《白花河》抵达昆明,揭开了他在砂拉越工作与生活的记忆。书中那条神秘的“白花河”深深吸引了纳西朋友和匠宇,他决定亲自踏上寻找之路。
2025年4月14日,和匠宇飞往砂拉越,试图根据书中的线索与老照片定位白花河。然而岁月流转,景物变迁,最终只找到些许模糊的痕迹,带着遗憾返回昆明。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一位年过八旬的马来西亚科学院沈院士到访昆明,闲聊间提及砂拉越,竟发现她正是古晋人,且童年时恰与顾彼得在砂拉越的岁月重叠。当《白花河》一书被带到她面前,沈院士一眼认出:“这就是我三十多年前考察过的那条河!太美了,船行其上,如滑入水晶之中……”
![]()
白花河,一条真实存在却渐被遗忘的河流,就这样重新浮现在时光的河床之上。云南与砂拉越的缘分,因顾彼得而延续——他曾在七十多年前从丽江远赴砂拉越,而深爱云南的沈院士也已七次到访云南。南侨机工的抗战传奇,更在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被云南人深深铭记。
![]()
![]()
一次偶然的会面中,和匠宇与沈院士惊讶地发现,他们在砂拉越的一位共同朋友,竟是沈院士弟弟的旧识。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联结,仿佛早已被命运悄悄编织。
2025年8月16日,在临沧,船长偶遇曾陪同沈院士来访的咖啡专家胡丽松,并透露:“也许我国庆能去砂拉越。”
![]()
10月1日,船长联系沈院士:“我已到新加坡,可赴古晋拜访。”沈院士欣然回应:“6号在吉隆坡开会,其余时间皆可。”次日,船长的入境申请通过,沈院士推荐了一家老城海景酒店,并安排弟弟接风:“晚上一起吃饭,我要和你讲很多古晋的故事……”
砂拉越印象
因为顾彼得,我来到这片土地。飞机降落前,地面的河流如龙纹、如璞玉、如古文字,晶莹闪烁,正如沈院士所形容的“水晶河”。走出机场廊道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丽江。
![]()
砂拉越,曾是文莱苏丹的属邦。1839年,詹姆斯·布鲁克受封于此,成为首任“白王”。历经三代拉者的统治,1941年专制权被废除,砂拉越迈出自治的第一步。二战后经历日占与光复,1946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与沙巴、新加坡及马来亚共同组成马来西亚。
![]()
这里自然资源丰饶,社会安宁,医疗教育体系完善。公民在公立医院仅需支付2马币挂号费,学生更享有书本与日用品津贴。下个月,政府还将为每位公民发放400马币补贴。市政管理有序,犯罪率极低,物价稳定,百姓安居。在图书馆,管理员Nazrah不厌其烦地为我选书,还推荐了一家书店,让我更深入理解砂拉越的历史。
![]()
华人占人口30%,华文教育得以延续,店招与报纸仍保留中文。古晋更设双市长制,由马来人与华人共同治理,这确实是一个创举。拥有26个原生少数民族的砂拉越州,与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多元性非常相似,各种美食、节日、服饰都能让我对应到云南。
![]()
古晋的建筑古今交融,宛如隐士静候知音。我终于明白顾彼得为何将砂拉越、白花河与丽江并列——这片土地,确是他心中的另一个香格里拉。读到1955年古晋商会主席陈木林的文章,他笔下“政治清明,地方安静”的砂拉越,七十年后依然如此。
![]()
重逢白花河
在砂拉越俱乐部——顾彼得旧照中的地点,我们举办了一场关于白花河的讨论。瑞士名誉馆长海蒂女士如约而至,她幽默地说:“年轻人,站我后面吧,我不习惯和孙辈坐一排。”
![]()
她建议我去图书馆搜寻书评、比对老照片、注意地名变迁,并查找顾彼得所属组织的档案。我列出洛克、尼尔、高志、庞德等名字,海蒂说:“有些人我知道,我会再查。”
顾彼得在砂拉越八年,痕迹何在?海蒂沉吟:“或许有人故意隐藏了他的信息。”
![]()
“白花河”是顾彼得于1965年出版的书,比“被遗忘的王国”晚了八年。书里面看到顾彼得在马来西亚生活和工作时的照片,比在丽江的时候要胖一些。
在读“白花河”之前,根据我所了解的顾彼得的风格,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在书里面找到“Shangri-la”这个单词,顾彼得没有让我失望。
在“Conclusion”一章里面,顾彼得说:When I first arrived in the country with an open mind, my expectations of finding a sort of Shangri-La were high and I was not in the least disappointed.
当我第一次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来到这个国家时,我对找到某一程度的“香格里拉”的期望值很高,我丝毫没有失望。这里的气氛是和平的,生活不紧不慢,我深深地被这里的人们的诚实和简单所打动。这里的官府也很自然地吸纳了我,就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尤其是与当地人建立的那种真挚的友谊最让我感到开心愉悦,当然,我在工作上取得的进展更是增加了我的满意度。
![]()
顾彼得的心态极其平和,虽然没法留在他最钟爱的香格里拉-丽江,但他依然能够在白花河边,找到一个新的“香格里拉”,这是缘于他多年以前在中国的历练……
![]()
次日,我在州图书馆找到了1965、1991、2007三个版本的《白花河》。在1965年版的封面上,顾彼得与庞德的合影静静诉说往事。
当我问管理员Nazrah是否知道白花河,她惊呼:“我九月刚去过!古晋找不到比那更美的地方!”她展示的照片,竟与顾彼得书中的影像重合。
![]()
我知道,我的下一站,就在那里。
![]()
砂拉越有座美丽的城
因丽江而了解顾彼得
因顾彼得而知道白花河
因白花河而来到古晋
一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美丽小城
充满了活力
充满了故事
充满了爱与哀愁
沈老指着地图慢慢道来
根据一位瑞士客居这里的女士分析
顾彼得写的地名都是真的
而人名有可能刻意隐去真实
还有
这位女士说
她见过顾彼得……
明天
期待与古晋的对话
一个美丽的小城
昆明的友好城市
在砂拉越
![]()
后记
顾彼得在《白花河》的结语中写道:“当我第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来到这个国家,我对找到某种‘香格里拉’的期望很高,而我丝毫没有失望。”
他曾在丽江失去天堂,却在白花河边重建桃源。而我,正追随他的足迹,继续这场跨越时间与河流的寻找。
![]()
作者简介:船长,四川泸州人,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16年来到云南在香格里拉、丽江、昭通、普洱、大理等地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写作。船长热爱云南关心历史文学,热心公益事业,研究高山植物。云南清华大学校友会成员,参与“腾冲科学家论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的筹备组织工作。著有《满城尽带苹果香》《新年的朋友黑颈鹤》《清代游记里的中甸故事》《海西楼记》《永胜大山》《会泽的天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植物史》等文章。翻译了金敦沃德的《云南的雪山》等国外书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