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最真的声音
读最美的文字
赏最好的故事
欢迎来到您心灵的栖息地——
《悦听》
今天
让我们一起聆听
《西乡密钥》(下)
朗读者:卞渝
西乡密钥王迎春
文脉·低洼之地的高处
雨声渐稠,我的神思也飞得更远。这片看似低洼的水泽,却在精神的版图上巍然隆起,孕育出一种属于“高处”的文脉。
这片土地的深厚,不仅在于它出产鱼米,更在于它孕育灵魂。我想起了从这里流淌出的文字。那油麻地的草房子,在曹文轩的笔下,其秋天是桑桑在病中看到的、那片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温暖,这温暖里却透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那大麦地的芦苇荡,在秋风中发出金属般鸣响,是青铜与葵花在那纯净与艰辛中建立起的人性光辉。这些文学里的意象,不正是我身外这片水乡最真实、最深刻的魂魄么?它们的美,从来不是单一的甜腻,而是这种甘苦交织的、充满韧劲的醇厚。
![]()
再往前追溯,历史的烟云在此处也格外深沉。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在此任盐官,他日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谁能说与这浩瀚大纵湖的滋养毫无关联?那横亘沿海的范公堤,至今仍在默默诉说着那份“忧乐”情怀。明末的书法家宋曹,其笔走龙蛇的恣意纵横里,又何尝没有这水波的韵律与芦草的韧性?还有偏居一隅的郑板桥,及至近现代,从这里走出去的胡乔木、李国文等人,他们的文字或如刀如椽,撑起时代的天空,或温润深邃,洞察世道人心,其精神底色里,都隐约可见这方水土赋予的睿智、坚韧与那份独特的文化格调。
这一切,都像无数条暗流,在地下,在水中,在空气里,默默地交汇、奔涌。它们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标本,而是依然活在这片土地呼吸与脉搏里的、温热的文化基因。这片低洼之地,以其丰沛的底蕴,在文学的星空中,为自己标注了不容忽视的、高高的坐标。
密钥·不再追问的领悟
雨,不知何时小了些,成了似有还无的雨沫子。天色愈发沉暗,仿佛一块吸饱了水的厚毡,缓缓压下来。水乡的秋夜,寒意渐浓。我站起身,走到檐下,伸出手,接住那将断未断的雨丝。那冰凉,瞬间穿透肌肤,直抵心房。
![]()
就在这彻骨的清醒与微醺的恍惚交织的一刹那,我心头那层薄薄的、始终阻隔在我与故乡真谛之间的什么东西,仿佛被这无边的水意与秋寒“啵”地一声,轻轻捅破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澈,如同月出云翳,照亮了我的整个内心世界。
我忽然想明白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开启西乡的密钥,或许,从来就不是某一样具体的东西。它不是那水汽,不是那书声,不是那灶火,也不是那某一个人、某一本书。那密钥,是这一切的总和。是这秋日的雨,是这土地的张力,是这耕读的血脉,是这流淌的文魂。是这千百年来,在这片低洼之地生生不息、不断沉淀又不断生长的——“魂”。
它平凡到渗进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却又高贵到可以用最朴素的方式,孕育出最璀璨的文明与精神的高峰。它不给你圆满的假象,只给你真实的复杂;不给你永恒的欢欣,只给你在丰盈与萧瑟的深刻共存中,咀嚼出的、更为坚韧的生命力量。它,正是这秋天本身——是它内部这种无时不在的、猛烈的拉扯与最终的和谐。
我不再寻找那枚具象的钥匙了。当我坦然接受了这秋的全部——它的丰硕与它的荒寒,它的喜悦与它的悲凉——当我懂得在异乡的喧嚣里,还能静心聆听一声源于此处的鸟鸣;当我面对生活的困顿,还能保有那份如水般的柔韧与澄明;当我在文字里寻求慰藉,还能想起那片油麻地与芦苇荡时——我便觉得,我的整个灵魂,都与这片水土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我即是春,春即是我;我即是秋,秋即是我。西乡春秋,冬夏西乡,不远不近,不离不弃,一直在那。我走到哪里,西乡便随我开启到哪里。这片低洼的水乡,终以其最深刻的秋天,在我生命的版图上,烙印下一座永不陷落、充满内在张力的精神高原。
那密钥,不再是一个秘密,它就是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的全部缘由。
从大纵湖出发,从西乡出发,一路走来,一路跋涉,我依然在这里,在这里,还在这里!
![]()
王迎春
王迎春,盐城盐都大纵湖人,宣传战线资深“通讯员”,西乡文学抒写“守望者”。
![]()
卞渝
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主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