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一个残缺的世界》这书名过于抒情,我原以为是个散文或者小说,实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思考札记。准确说是作者黄剑波对自身专业的思考。
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从开始就介绍人类学究竟是什么,研究人类学会面临哪些困境。
![]()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达到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它的取向点有三,分别是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换位思考他者文化,以他者的视角认识自己。
最初的人类学研究都是伴随殖民地活动产生。传教士进入原住民的地方,写下了见闻。只是以现在眼光看,显然丧失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更别提换位思考和他者视角了。
人类学学者要进入不同地域,了解当地文化,尽可能不扰乱当地文化,这就是对他者文化的尊重。而尊重包括另一个方面:不随意评判,不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不同而评判,仅仅是客观地观察。
换位思考他者文化要求研究者将自己置身于当地文化,用当地人的眼光去看待思考问题。以他者视角认识自己,同样是这个意思,需要研究者用当地人视角审视自己。
我想这是人类学迷人的地方。
另外,人类学研究不一定是去原始森林这种地方找传说中的部落,也有去某个地方社区,观察到当地社群生活。
所以不要把人类学研究想象成丛林冒险,人类学研究是很广泛也很基础。比如研究二次元小众群体也可以是人类学的课题。
人类学的经验性
社会科学的悖论是经验性与经验落实到理论关怀的冲突。人类学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人类学现状的问题是碎片化的个案,导致个人经验表达难以回应普通宏大的问题。所以人类学要哲学思考,并落入经验基础之上。
地方性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而它又是最世界主义的,由地方思考到全球最终思考的不是人与人,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一个学科讲清楚一个个案拓,展到普遍性。
作者提醒每个人都要警惕经验主义,因为经验主义的问题是以为自己的经验最权威。比如因为你是少数民族,就自以为对自己民族很了解,而不用再做更多研究。不要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实世界是生成性的理论是对经验的一个提升经验,是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把握,所以理论也是生成性的,但每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有局限性和盲目性。
所有理论都在努力描述生活,因为生活才是更真实的世界。
四个角色
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很重要,基本大量结论都是通过观察得来。田野调查不仅是收集资料,更像是将一套知识体系带入另一个群体中,产生一种惊异性。
田野调查中研究者的身份有四种:观察者,参与者,参与观察者,观察参与者。
观察者要价值中立,客观观察,哪怕结论与自己的认知不相符。
参与者比较好理解,放下自己的身份,融入观察的社群里。但参与者要达到完全融入吗?这个问题是有利有弊的。某种意义上未必完全融入,也不可能完全融入,因为参与者始终有一层外来的身份,导致他的融入有一层隔膜。。
参与观察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成为局内人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是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
观察参与者同样是双重身份,但他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作为互动场域中的一员,如何看研究的群体和文化。
作者认为这四种身份是四个视角,同时聚集于一个人身上,什么度、什么界限,有时候研究者也会混淆,或者有自己不同的观念。
对于作者而已,所有这些身份都提供了一个界定自己、观察自己的途径。
结语
《穿行,在一个残缺的世界》是一位人类学学者的思考,有些内容并不仅仅适用于人类学,这些思考总结更像是对个人的警醒。
比如每个人不要为自己的经验自负,经验是会变的,今天的经验不是明天的经验。
比如所谓的我,是在与他人碰撞中存在,在关系中存在。
如果想要静心读一本好书,这本正适合,毕竟你我都在生活,属于人类群体。
【文/云玖弋】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