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东迎来了一场婚礼,新郎是胶东军区的一位年轻师长。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新婚之夜,师长却悄悄“失踪”了,新娘子在婚床上苦等一夜不见人影。
更离谱的是,第二天他竟扛着十几个木箱风风火火地跑回来,说是去“赚彩礼”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师长又是谁?
![]()
两人的初遇
1917年,周志坚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周家湾村。
由于贫穷和很早就失去双亲,他从小吃尽人间冷暖,也在12岁那年决定参军。
长征期间,他三次趟过沼泽草地,身上挂满水蛭,鞋子走烂了也不吭一声。
战场上,他也总是冲在最前面。
一次战斗中,他左胸中弹倒地,被人误以为牺牲,可等清理战场时,他竟还吊着一口气。
那一晚,他硬是靠意志熬了过去,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
抗战爆发后,他先是辗转豫鄂皖一带打游击,再调往中原,与日军周旋于山林田野之间。
敌人凶悍,他更狠,敌人奸诈,他更精,他领着部队打了一仗又一仗,从小团体冲杀到大规模会战,他不仅能打,还越来越会打。
到了1947年,胶东前线,已是师长的周志坚率部鏖战潍县东北的齐家埠。
那一役,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队摸黑侦查地形,又冒着枪林弹雨在最前线指挥攻坚。
![]()
可也正是这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大腿根部,但他不让人将他带离前线,硬是坚持打赢了这场仗,还将团长生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伤口位置,他被送入手术室之前说必须找个男医生,不让女同志进来!
最终,手术由一位年长的男军医完成,可手术毕竟只是开始。
伤口处极为敏感,每日需换药清洗,防止感染,偏偏这时,医院人手紧张,男护士都被派去战场一线抢救重伤员。
![]()
因此,负责给周志坚换药的,是医院里一位年轻的护士长矫明。
她年仅十九,经常扎着麻花辫,第一次推门而入时,周志坚迅速拉起被子:“我说了,要男同志!”
话音未落,矫明已把托盘放在床头:“男护士都在前线救命,难道你一个军人,还跟我们女同志讲究这些?”
周志坚无话可说,只得红着脸闭上眼睛,任由她换完药,可矫明却没放过他:
“周师长,记住了,从今天起,都是我来给你换药,想换人?没门。”
![]()
那天之后,周志坚的病房每天都会响起一句熟悉的话:“师长,换药时间到了。”
起初他脸红心跳,后来却慢慢习惯了矫明的存在。
他们的对话也从一开始的言简意赅,渐渐变得丰富多彩。
从战场和伤情,再到她会带来几朵野花插在病床旁,他会在夜里偷偷摸出一张小纸条,记下她说的笑话和口头禅。
只是,他们谁都没有点破那层窗户纸,一个是三十岁的中年军人,一个是尚未二十的少女护士,年龄的鸿沟、战争的压迫,都让他们始终克制。
![]()
战火中的并肩
终于,二人这段若即若离的感情,还是被人看穿了,对方是医院的王书记,一位四十多岁、戴着老花镜的中年干部。
一次晨会后,他看着矫明一脸心不在焉地清点医药箱,笑着说:“小矫啊,小周师长住你这病房快三个月了吧?”
“书记……有事您吩咐。”矫明一听“周师长”三个字,耳根就红了。
“没别的,就是你再不表态,老许那边可要亲自出马了。”王书记笑得意味深长。
![]()
“许司令?”矫明抬头,心跳微乱,“他……他知道?”
“知道得可比你想象得多,他还托我给你打听打听意愿,看看要不要给你们牵线。”
几乎同一时间,周志坚那边也被“请去谈话”了,许世友坐在作战地图前头也不抬地说:“你和矫明的事,我知道了。”
就这样,在组织的“安排”下,两位主角含蓄地点了头。
一切迅速推进,王书记与许世友亲自操办了婚事,甚至连饭菜、布置、接亲都亲自监督。
![]()
医院里头喜气洋洋,护士们包着饺子,小战士们则偷偷往婚房送来几根香樟枝,说是“可以驱邪纳福”。
婚礼定在一个傍晚,前线稍有缓和,许世友决定让战士们也热闹一下,放松放松。
营地里挂起了红布条,几个木箱拼成了“主桌”,红白对联是政工科现写的,一大锅高粱饭和红烧肉香气四溢。
那日傍晚,矫明穿着一身简单的白布军装改制的“婚服”,手指拢着鬓边,眼里满是紧张。
她静静地坐在临时布置的婚房中,等那个在她心里住了三个多月的男人推门而入。
![]()
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晚上,再到深夜,新房里却始终只有她一个人。
最后,她忍不住披上外套,冲出营地,直奔指挥部。
此时的许世友还在和参谋们喝酒,见她冲进来满脸焦急,一愣:“矫明?咋了?”
“首长,周志坚……他,他没来婚房,他是不是……不想娶我?”
一句话如雷霆炸响,让厅内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碗筷,许世友一时也愣住了,马上拍案而起:
“小子敢搞幺蛾子?来人,找!给我找!翻遍营地也要把他找出来!”
![]()
整个营区如临大敌般动员起来,战士们打着火把四处搜寻,连岗哨、炊事班、伤兵营都没放过,却仍旧不见人影。
就在这时,远处一名士兵气喘吁吁跑进来:“首长,周师长回来了,还扛着十几个箱子......”
他话刚说完,一道身影已快步闯进来,正是周志坚,他站在门口,神情局促而激动。
“你去哪了?你知不知道我……”矫明眼泪再也忍不住,扑过去一边打他一边哭,“你不娶我就说啊,何必这样……这样羞辱我!”
“不是不是,真的不是!”周志坚连忙抓住她的手,一脸的自责和慌张,“我、我是……我去‘赚彩礼’了。”
![]()
敌营“赚”彩礼
原来,周志坚觉得自己比矫明大十几岁,又是个满身伤疤的糙汉子,就想着新婚总得拿点拿得出手的见面礼。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要给她一个不一样的“彩礼”。
几天前,他带队侦察时发现潍县东北的一个敌军小据点,看似人手充足,实则防守松懈,物资却极其充裕。
于是,他下定决心,打这一仗,就在新婚夜,把胜利当礼,把战利品当聘。
![]()
为了这一仗,他做了缜密的部署。
白天,他照常在营区露面,指挥婚礼筹备,看不出丝毫异样。
但入夜之后,他换上作战服,带上突击连的五名骨干,从后山小路悄悄出发,绕行数十里,在敌据点外围潜伏。
他们趴在草丛中,借着敌方哨兵换岗的空档慢慢靠近。
敌方的小据点外围有一道铁丝网,他带人剪开一角,钻入其中,前哨的两个守兵根本没反应过来就被制服。
![]()
接着,周志坚带队逐步突入仓库区,几名战士分头而动,迅速制住剩余守兵。
敌人彻底懵了。
短短半小时内,这个据点就像被利刃切开,仓库、弹药库、军用物资房一一被清点。
他们只挑能用上的:医药箱、粮食袋、军毯、皮靴,还有几箱崭新的日用品。
挑选好后,一行人扛着十几只军绿色木箱赶回了营地,战士们浑身是汗,却兴奋异常。
![]()
而周志坚脸上也满是幸福,他终于能带着点“像样的东西”,回去见她。
谁知,他的这一行为竟让矫明以为周志坚不想娶自己,营地里,许世友也是焦急派人四处找他。
一切清楚后,矫明看着他一身尘土、一脸疲惫,再看他身后的那一箱箱战利品,鼻头一酸,眼泪再次落下。
这一次,却是感动与心疼交织的泪。
两人就这么站着,周围战士早已鼓掌欢呼起来,有人打趣:“这才是真正的打出来的婚礼!”
![]()
风雨并肩
婚后第二天,周志坚便重新投入到了战备部署中,而矫明则回到了手术台前,继续为伤员包扎、换药、抢救。
他们没有蜜月,没有礼服,没有亲朋的祝福,只有一声“同志”,和肩膀上那块同样闪着光的军徽。
她成了他的“后方”,更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每一次战斗之后,他总是带着伤口归来,而她则第一时间放下手里的工作,守在他床边。
![]()
每一次出征之前,他总会背着她走出医院的门口,而她则把准备好的急救包塞进他怀里,叮嘱:“别让自己再多添一块疤。”
战事日紧,前线频繁转移,矫明为了能与丈夫同行,毅然向组织提出转岗请求,从普通护士正式成为一名随军军医。
她将过往在医院所学的医术,带进了野战部队的帐篷和行军担架,也将一份柔情,深藏在军绿色的医药箱中。
![]()
每一次随军转移,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跟随部队穿山越岭、涉水趟河。
泥泞中她跌倒了,也只顾擦擦手掌继续前行;夜宿荒野,她披上军毯坐在石头上,为伤员清洗脓疮。
但她和周志坚的联络,往往是断断续续的,很多时候,他们分属不同战线,通信不畅,只能靠战友间辗转传话。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数战士回望走过的路,心潮澎湃,而此刻的周志坚,已是解放军高级指挥官之一,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而矫明,也早已脱下护士服,穿上了军装,成为部队里极少数的女性军医干部。
建国后,他们没有回到所谓的“安稳生活”,朝鲜战场烽火再起,周志坚随部入朝作战,矫明也主动请缨,以军医身份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结束后,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周志坚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继续为国家默默奉献,也和矫明的感情依旧如初。
![]()
多年征战,他们辗转各地,从胶东到华东,从长江到东南沿海,她把孩子交给战友代养,自己则继续随军奔赴不同战区。
等她产下第四个孩子时,才暂时留在国内的后方医院,而他却仍在一线指挥演训、整顿兵工厂、制定战术规划。
他们有四个孩子,两子两女,每一个都在父母肩上的勋章和故事中长大。
![]()
他们习惯了父亲经常不在家的事实,也习惯了母亲常年带着药箱出诊的日子。
他们知道,爸妈不是普通的父母,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在周志坚和矫明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爱情,更是那个年代无数革命夫妻的缩影。
他们用彼此的肩膀撑起战场后的柔情,用坚定的步伐走过岁月的风霜。
这段情,不需言爱,却胜过万语千言;这份义,不用许诺,却镌刻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