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口授;赵晓庆执笔
围困反围困战斗 ·徐家夼反击战
战役发展至此,胶东反投降部队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 权,拳头握紧了,打击的目标集中了。
牙山战役结束后,赵保 原企图坚守他在玩底的大本营,把兵力布置在玩底外围海阳发 城一带,利用围堡工事,固守待援。反投降部队便采取“围 点打援”和“引蛇出洞”的战术,创造战机,力求在运动中 歼灭敌人。
3月27日,反投降部队主力占领晶山和芒种山区,对发 城、吉格庄之敌形成包围之势。经围困和反围困战斗,反投降 部队夺取了战略要点榆山,占领了吉格庄,使发城成为一座 孤城。
这一期间,清河独立团参加了吉格庄、车格庄、徐家夼、 赤山等各次战斗,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发城以南的三角地域,吉格庄、车格庄一带,赵保原的几个据点久攻不下,敌我双方 曾一度以碉堡对碉堡相持。敌工事经长期经营较为完备,清河独立团的工事是临时构筑 , 相当简陋 。
这个阶段,许世友提出“短促突击”战术。
所谓“短促突击”,即敌人进攻,部队从工事和碉堡中发起短距离的反击。在实施“短促突击”时,部队遭到敌碉堡火力杀伤。清 河独立团三营只打了一次“短促突击”,因部队伤亡大,便停 止了这种战法。此阶段部队打了不少消耗战,最后将敌人 驱 逐 。
清河独立团攻占发城与玩底之间的莱阳徐家夼据点,一营 奉命驻守该据点。不久,赵保原欲夺回徐家夼,以优势兵力从 山上居高临下向一营发起攻击。敌主攻方向在村西,另有一部 在村南助攻。三营此时在徐家夼东面一座村庄驻守,团命令三 营立即增援徐家夼,营长陈乙斋带八、九连增援村西,刘竹溪 带 七 连 增 援 村 南 。
![]()
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家烈
七连赶到徐家夼村南,刘竹 溪命令七连迅速展开,以火力压 制敌人。七连连长宋文钦、指导 员王霄汉带七连在兄弟连队右翼 加入战斗。
一营在村南作战的是 二连,刘竹溪首先见到的二连干 部是排长宋家烈。两人互通姓名 职务,宋家烈说: “你是上级首 长,我们听你的指挥。你来增援 太好了,这里很危险,敌人进攻 很猛烈!”
进攻村南的这股敌军兵力不多,敌撤退时,刘竹溪见其人数在200人左右,应为两个 连。二连不满员,是个小连队,仅七八十人,武器也差,处于 劣 势 。
宋家烈向连部报告增援部队已到,二连指导员王子勤马上 来到村南阵地。
王子勤向刘竹溪介绍当面敌情和地形:村南有 一条一人深的自然沟,二连主阵地设在自然沟上面的几个小高 地上,已经连续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敌人火力很强,有机枪和 掷弹筒,像是鬼子的装备。
刘竹溪估计当面之敌可能是赵保原 的邓团,他召集两个连的部分连排干部开了一个碰头会,决定 与村西主力统一实施反击。
刘竹溪派通信员去村西和陈乙斋联系,通信员尚未返回, 村西响起密集枪声,陈乙斋已经带领部队开始反击。
村南之敌 突然施放催泪瓦斯,几发催泪弹落在前沿分队和预备队之间。 当日是南风,七连主力、二连大部已在前面高地上展开,没有 受到影响。
刘竹溪、王子勤以及七连预备队一个排在高地下, 遭到催泪瓦斯侵袭。催泪瓦斯基本无色,但很快就能感觉到。 他们感到胸部憋闷,喘不动气,鼻涕眼泪一块儿往下流。
部队 这时已经具有防备催泪瓦斯的常识,立刻解下系在挎包上的毛 巾,撒上自己的尿,捂住口鼻。有的战士没有尿,就用其他人 的。近20分钟,催泪瓦斯造成的症状才逐渐消失。
刘竹溪判 断:敌人打催泪弹,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敌人准备退却。
催泪 弹发射半个小时后敌果然退却,两个连发起追击。敌人跑得很 快,七连小有缴获,缴了七八支枪。
5月,清河独立团一营配合五旅十五团进攻莱阳赤山。赤 山是发城与玩底之间的重要阵地,赵保原在此加强固守,修建 围堡,以重兵把守。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堡战法,部队筑垒围困,敌我双方在赤山外围形成对峙。
反投降部队查明,敌兵力 布置在周围山头,赤山村内只有指挥机构和勤杂人员,决心由 五旅十五团组织精干部队奇袭赤山。
24日夜,十五团精干部 队带足粮弹,从敌堡垒之间的空隙直插赤山,敌措手不及大 乱,向南撤逃至海阳。
清河独立团在胶东作战3个月,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很 大,清河区给独立团补充了500多新兵。新兵大部来自清东寿 光和益寿临广四边,部分来自清西。清河区在寿光台头村隆重 举行新战士参军大会,清河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和县委书记、县 长亲自给新战士代表牵马坠蹬。
许世友提出到胶东要缴一万支 枪,这支补充队伍就叫做“扛枪队”。“扛枪队”兵员素质很 好,有许多战士是村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日后成为部队骨 干。独立团返回清河后,“扛枪队”有不少人担任了连排干部。
榆山位于海阳、莱阳边界,海拔345米,为赵保原大本营 玩底之东北门户,是一重要战略要点。
反投降部队打下榆山等地,发城成为一座孤城。发城位于 郭城西南30余里,为玩底北面的重要支撑点,赵保原为了解 除反投降部队对发城和玩底的威胁,决意夺回榆山。
榆山争夺 战历时8天,敌几次进攻榆山,均被胶东部队击溃。赵保原不 甘束手就困,向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求援,于学忠派张 步云保安二师、鲁苏战区游击二纵队历文礼部以及五十七军一 个加强营增援。
赵保原得到援兵后,集结了四五千兵力,扬言要“榆山大会战”,拟大举进攻,夺取榆山。
反投降指挥部掌握了这一 情报,决心集中主力,和赵保原打一个“会战”。所谓“榆山 会战”有4月、6月两次战斗,清河独立团参加了6月 战斗。
清河独立团的防御阵地在榆山西侧,二营部署在正面,三 营部署在右翼,二营五连与三营八连部署在两个营的接合部。
二 、三营阵地设置在两条山梁上,后方是榆山主峰,许世友指 挥所和团指挥所设在主峰山腰。
清河独立团的两翼为五旅、五支队,五旅在远方位右后侧,五支队在远方位左后侧,各部之 间只有总体上的配合,没有战术上的直接联系。
上午7时,刘竹溪奉命带七连放连哨。前哨连的主要任务 是侦察和警戒,同时迫使敌人提前展开,迟滞敌人进攻。七连 前出三四里,发现敌情,迅速设置阵地,构筑简易工事,做了 一个简单的碉堡。
上午9时,敌人开始进攻。清河独立团二、三营当面之 敌是邓团,兵力有2000余人。敌军漫山遍野, 一群一群地蜂 拥而上,从两翼包抄七连。七连与敌交火,且战且退。连队 没有沿山梁撤退,而是运动到山梁下的梯田,利用地形交替 掩护,撤回出发阵地。回撤中,七连小有伤亡,险些被敌人 兜住。
邓团对清河独立团的阵地连续发起了五六次攻击,均被击 退。前沿一些要点和警戒阵地被敌人占领,主阵地始终未丢, 被二、三营牢牢控制。
三营指挥所距前沿阵地不到百米。刘竹溪和陈乙斋去前沿 阵地检查战斗情况,陈乙斋带着几个通信员走在前面,刘竹溪 带营部通信班大部随其后。
敌一个排从阵地右侧山脚下偷偷摸上来,山地地形复杂,陈乙斋没有发现这股敌人,敌人欲从背 后袭击他。刘竹溪发现敌情,和通信班立即开火,敌退缩,陈 乙斋脱险。
三营右翼无友邻部队,后面也没有设置预备队,3 个连队全部布置在前沿。刘竹溪命令通信员去前沿调来一个 班,将这股敌人击退。
下午4时,许世友下令反击,反投降部队全线出击,赵保 原所部一片混乱,全线崩溃。
部队乘胜追击,清河独立团二、 三营向西南方向一路猛追。二、三营开始是并肩前进,三营在 右侧反击顺利,动作稍快,追击在前。后二、三营各自追击, 渐行渐远。
刘竹溪最初还能看到已调到二营五连任副连长的赵衍庆,举着日本仿唐大刀,带着 连队冲锋,后来就不见踪影了。
赵 衍庆外号“赵二疯子”,战后从指 挥所传出话,许世友说:“看见赵疯 子抡大刀了,反击开始了。”又说: “好,这个连长大刀耍得好!”
三营追至半路,转向西追击。 敌人兵败如山倒,跑得比兔子还快, 三营一直追出十几里地,天很晚了 才返回榆山阵地,而后返回驻地。
![]()
解放战争中的赵衍庆
清河独立团二、三营在榆山战斗缴获都不多,三营缴获机 枪一挺,步枪二三十支,弹药一宗。缴获的武器中有敌兵工厂 仿造的大盖枪,制作比较粗糙,质量不及原装的日本造。缴获 的弹药也是敌兵工厂产品,质量比较差。
清河独立团一营另有任务,未参加榆山战斗。反投降部队 主力南下后,牙山空虚,周围地区仍有敌人活动。为防止敌重 占牙山,6月榆山战斗之前,许世友调一营去牙山担任守备。 许世友给一营营长孙干卿的命令:“你们去(牙山),如果一 个星期之内出问题,你一营负责;如果一个星期以上出问题, 我负责。”
6月榆山之战是清河独立团在胶东的最后一战。榆山战斗 后不久,部队接到情报,日军在各地增兵,准备大扫荡。近5 个月的反投降作战,胶东大局已定,清河独立团奉命迅速返回清河根据地。
许世友未与清河独立团同行,后于9月返回清河区。7月27日,五旅、五支队攻克发城,胶东反投降战役胜 利结束,胶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7月中旬,清河独立团启程回老家。
胶东山区两山夹一 峪,山谷中河流多为季令河,平时无水,下雨则河水暴涨。山 路蜿蜒于谷底两侧,一段在河左,一段又到了河右。部队在返 程路上恰逢雨季,行军中不断地涉水。胶东配发的猪皮底鞋结 实,就是不能见水,见水就容易掉鞋帮子。
撤离胶东的第一 天,部队夜间行军,趟了一夜河,河水大都齐腰深,战士们保 存的猪皮底鞋全部穿坏。回到清河后,战士们抱怨:“胶东的 好鞋都没有了。”
刘竹溪的那双日军军官皮靴,当天晚上也被 河水泡坏。
清河独立团回到老根据地,清河区党政军民为独立团举行 了隆重的祝捷大会。会后各营连归还原建制,清河独立团番号 撤销。三营八连在反投降战役中表现突出,在胶东被评为战斗 好、政治工作好、纪律好的“三好连”,是清河独立团唯一获 此荣誉的连队。
1997年,刘竹溪回山东探亲,欲重访胶东战地,济南军 区安排驻军二十六军接待,二十六军派司令部管理处一名管理 员带一部小车随行。
在当年的作战地区,刘竹溪先后走访了徐家夼、郭城、发 城和林寺山。
56年过去了,这几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没有多少 改变,唯一显著变化是郭城至玩底公路改道,不再经过林寺 山。原通往林寺山脚西侧的那条老路道况很不好,刘竹溪只得 放弃事先准备的登山计划。
他从车上下来,望着远处的林寺 山,山上郁郁葱葱,那道石墙依然卧在山上。他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行程安排得紧,来不及去探访清河独立团在胶东的首 战之地——牙山的亭口和炉房。
1999年,刘竹溪、孙干卿应滨州市党史研究会约稿,由 刘竹溪执笔共同撰写了《胶东反投降战役中的清河独立团》 一文。
当时滨州方面对清河独立团赴胶东反顽的史实知之甚 少,《陆军第二十八军军史》(1985年版)对这段历史亦语焉 不详,并有若干错误。
刘竹溪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将他的记忆 尽可能准确地记述下来。孙干卿提供了清河独立团一营的作战 情况以及胶东区反投降作战的相关史料,并于2010年9月留 有相关录音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