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天上霜轮满,人间秋气清。
时至中秋,而光阴的呼吸中也又添了不少的凉意。
对满月一轮,有人把酒言欢,有人凭栏望乡;有人访友以作清谈,也有人立身于无边秋景外,独成朗吟……。
![]()
趁此佳节,我们来分享一首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中秋》。
这首诗简单而又美妙,四句写出与众不同的意境,让人越品越觉得有味。
中秋
唐·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我国晚唐时期的诗人、诗论家。
在论诗方面,司空图主张“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理念,他认为写诗应该做到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且推举出“雄浑”“冲淡”“典雅”“清奇”等二十四种风格,进而对其细细阐述乃成有名的《二十四诗品》。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中秋》语言流畅自然,充分彰显了将司空图诗风中的“冲淡”一格。
晚唐的社会局面比较动荡,诗人们的生活与心境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绝大多数诗人于中秋望月嗟叹之时,司空图却化身为超然的智者,以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格调新颖的《中秋》,成为“中秋诗作”中的经典之笔。
![]()
诗的首句一出场就带给读者开朗的心境:闲吟秋景外;在无边的秋景之外,“我”闲身无事,吟哦自如。
一个“闲”字,如一阵清风徐徐吹来,使得人的身心在不由之间松弛下来。
而“闲吟”二字结合起来,在初步呈现作者悠然自得的形象的同时,更是将他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有效体现出来。
“秋景”一词从宏观角度出发,把一幅融汇有秋之物象的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所以尽管作者在此处没有任何的细腻描写,但我们却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自由构建色彩丰富、动静两宜的优美景象。这就是所谓的以寻常之词和平淡之法“出强大效果”的诗句张力。
最后的这个“外”字看似平平无奇,但它的作用尤其不容小觑,因为它以含蓄的方式无限放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且将作者与“秋景”分割开来的同时,又使得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在这里,作者已然变成了一位站在现实之景而外的旁观者,他能饱收秋景之全貌,他已全忘人事之喧嚣,他是闲适洒脱的,也是淡泊从容的。
“万事觉悠悠。”;许多俗事在此时突然就觉得渐渐远去,变得缥缈虚无,不值一提。
承句与首句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脉络联系,在首句中尚欠饱满的内容,在承句的补充之下,已经变得完整且丰盈起来。
首句写作者自身的举动,承句则通过对作者的心理勾勒,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他的不俗形象。
“悠悠”写出了“万事”之轻、之虚无,也写出了作者在身心闲适的情况下,在面对中秋之景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的开阔、放松、淡然的心境。
若加细品我们会发现,这里的承句还真有几分禅意在里面,而作者就是那位得禅机的智者,他抛开了那些困扰人心的俗事,眼前只有风景,内心只有妙谛。
![]()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今晚如果没有月亮,那么这一年的秋天就相当于是虚度了。
后两句以直接的方式点出题目,同时也充分且有力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那么从写作角度来讲,后两句则由承句中的“万事”落到“此夜”之上,借助典型的数量词进行了一个近乎“空间”概念方面的转变,从而使得后者得以有效强调。
而且我们该可以看到,作者在句中又运用了假设的语气,这不但让后两句之间的逻辑更显严谨和紧密,还加倍放大了主物象“月”的美好形象与它在中秋夜的作用。
“一年虚过秋”是“此夜若无月”的结果,它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又不无道理。从这一句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所在之夜的“中秋月”的皎洁与圆满,看到了作者对它的欣赏与赞美之情,更是体会到了作者在中秋夜所涌现出的独特而又丰富的情感。
![]()
三秋最好数今夜,月满清辉落万家;读完一首,尤觉有味。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