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67岁,退休后生活作息规律,却总觉得哪里还有些不踏实。邻居老刘年纪相仿,精神却相当矍铄。每次晨练回来,老刘都乐呵呵和张大爷聊起“长寿之道”。一天,两人争论起“到底怎么活得健康又长寿?”刚好,电视正播着健康讲座,三位国内著名院士同台开讲,把中老年人的困惑说得头头是道。
“原来,长寿真有科学秘诀吗?”张大爷一时来了兴致,却也犯起了嘀咕:“道理我都懂,具体什么更靠谱?我适合吗?”那么,3位顶尖院士的“长寿经”到底说了啥?有几条你还没做到?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都以为没那么重要,却往往因此悄悄“掉队”。
一说到“长寿”,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遗传基因上,觉得自己年轻时身体底子好就不用太担心。其实,这种观念早已被推翻。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曾经指出:“人的寿命,大约只有15%取决于遗传,其余85%源自后天生活方式和环境。”
这句话可不是随口一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涉及近20万人、跟踪30年的大规模研究发现,日常5个生活习惯的改变,让参与者的预期寿命延长10-12年,而且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高发病率均明显下降。
中国科学院陈赛娟院士也反复强调:“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和良好睡眠,才是推动长寿的‘五大齿轮’。”这些因素看似简单,却步步影响身体衰老速度。例如,每天蔬果摄入充足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32.6%;而经常熬夜,则会让免疫细胞活性下降17.2%,老年感冒、慢病复发风险高出一倍。
![]()
其实,长寿不仅仅是活得久,更是活得好。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里面,能够独立自理、少患慢病、精神愉悦的健康老人,普遍拥有3项共性:饮食得当、运动有度、情绪稳定。而这些,正是顶尖院士们反复强调的“可控变量”。“健康长寿,从每天的小事做起。”王陇德院士常说。
饮食清淡搭配,远离慢性病“元凶”
张大爷起初不信,直到用心调整三个月膳食(每餐1/3蔬菜、1/3全谷杂豆、1/3优质蛋白),血压从148/90mmHg降到127/80mmHg,体重也轻了4.5公斤。范顺堂院士提出:“减少盐油糖摄入,少精制主食,合理补充优质脂肪,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和代谢类疾病发病风险。”而世卫组织的报告也指出,每天限制食盐摄入5克以下,卒中风险下降23%。若能做到平均每餐八分饱、细嚼慢咽,更能减轻肠胃压力,吃得科学、活得更舒心。
![]()
每天适度活动,久坐伤身比肥胖更危险
有些人年纪大了,总觉得“走不动了”。但事实上,中国老年学会的数据表明,每天步行30-40分钟、每周3-5次适度锻炼,可让心肺功能维持好状态,骨密度下降速度延缓20.8%。而久坐不动,则会让2型糖尿病、心梗、中风的风险大幅提升。连院士们自己都强调:“越是年龄大,越要坚持适量运动,哪怕是做家务、慢走、太极、广场舞等,也比什么都不做强百倍。”
心态平和,心理衰老同样影响寿命进程
“愁一天,少活三天“,这句话被证实并非玩笑。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院士提出:“心理压力过大,会加速炎症反应,影响免疫力并破坏神经系统。”长期抑郁或焦虑的老人,寿命平均缩短5-7年。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花草养护、沟通交流、发展兴趣。实践证明,老有所乐的老人,慢性疾病发作率下降近30%,恢复能力也远快于同龄人。
![]()
很多老人觉得“身体没大毛病”,容易放纵饮食、忽略睡眠、拒绝锻炼。遗憾的是,真正健康的长寿,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让每一天都拥有高生活质量。“21世纪的老年生活,最怕伪长寿——明明岁数大了,却因为慢病缠身无法自理。”王陇德院士如是说。
做不到三高控制,就可能陷入久病缠身的怪圈;忽视社交和心理健康,则容易陷入孤独、认知障碍或抑郁的漩涡。科学建议,平日里做到:饮食均衡不过饱,运动适度不断线,睡眠每天保证6-7小时,哪怕到了退休年龄才开始也不算晚。只要肯改变,最新研究显示:哪怕60岁后才改掉坏习惯,未来10年患病概率依然能下降9%到18%。
![]()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