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23 日晚上,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出了个大事,我国景观设计界的关键人物俞孔坚,坐着小型飞机去那儿拍 “海绵城市” 纪录片,结果飞机坠毁了。
![]()
机上四个人,没一个活下来,这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好多人都懵了 , 毕竟这人不是光有头衔的专家,咱国内从哈尔滨到三亚,好多荒芜土地、污染河流,都是他改造成了公园,不少人都逛过他设计的地方。
俞孔坚这人挺好认的
常年穿红衬衫,跟人握手劲儿特别足,在田野里走路,年轻小伙子都追不上,他说话也不绕弯子,直白得像往人心里钉钉子,一点没有专家的 “架子”,本来想,像他这样哈佛博士、北大教授,办公室肯定特讲究,结果后来才知道,他那办公桌又高又大,因为他不爱坐着画图,总喜欢站着伏身。
![]()
桌下堆着几双鞋,有拖鞋还有双沾灰的皮鞋,屋里还养着两棵三米多高的树,树冠都快顶到天花板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家箱子里还藏着一包家乡的黄土,是从浙江金华东俞村口林子采的,这份对土地的执念,怕是没几个同行能比。
红衬衫下的 “土人”,从乡野娃到生态巨匠
俞孔坚的 “接地气”,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他在东俞村住了 17 年,爸妈都是农民,他自己也放过牛、种过地,村里有条白沙溪,有三十六堰还有七口水塘,小时候他掉进去过,没淹死就是因为河边有很多植被。
这事儿让他早早明白,水不该被硬挡着,得给它留空间慢慢流,本来以为这只是个童年回忆,没想到后来成了他 “海绵城市” 理念的底子,上世纪 80 年代后,村里变了样,古树没了,水塘也被灌渠取代。
![]()
他心里的 “桃花源” 没了,这才生出 “重建桃花源” 的想法,1997 年他从哈佛博士毕业回国,创办了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还搞了个 “土人设计” 团队。
那会儿,国内正忙着搞城市化,到处建大马路、大广场,他偏偏站出来说不对,还抨击用钢筋水泥修河堤的做法,提出要 “反规划”, 先把生态保住,再搞建设。
![]()
那时候,他这想法挺 “刺耳” 的,传统派不待见他,好多会议都不请他,但他没改口,还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现在再看,多少城市一下雨就内涝,不正好印证了他当年的话?后来他成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拿了好多国际奖,这才算让更多人认可了他的理念。
他带学生也特实在,每年春天都领着学生去乡村搞半个多月田野调查
不管是走乡村、爬高山还是涉溪流,他从不坐车等在目的地,都是从头走到尾,有次跟他共事过的人说,自己跑马拉松的,都跟不上俞孔坚的脚步,碰到有意思的地方,他还会停下来,跟村民聊风水,讲古人选村落的智慧,连村里的草、鸟,他都能叫出学名,这种连细节都不放过的劲儿,难怪他能搞出那么多扎实的项目。
“海绵” 落地,他让千座城市学会 “呼吸”
俞孔坚,不是光说理论的人,他带着团队做了上千个项目,把 “海绵城市” 的想法实打实落到了地上,2001 年他们搞的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原来是个破旧的废船厂,他们没把它拆了重建,而是设计了栈桥式的亲水湖岸,种了荷花、菖蒲这些野生植物、
没想到,后来这儿成了珠三角最火的婚纱拍摄地,每年有几千对新人来拍照,更大胆的是 2004 年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当时那儿有水泥防洪堤,俞孔坚团队直接给砸了,改成缓坡入水,还种了好多野草。
当时,肯定有人担心,洪水来了怎么办?结果后来真遇上大洪水,这公园不仅没被冲毁,还帮着分流了城区三成的洪水,这效果一出来,没人再质疑他的想法了,2014 年的时候,他还把 “海绵城市” 推进了国家政策,好多城市都开始试点。
![]()
像南昌的鱼尾洲公园,原来是四分五裂的鱼塘和粉煤灰地,他们改成了能 “呼吸” 的滩涂地;海口的美舍河凤翔公园,用当地植物造了湿地、岛屿,把恶化的河道给修好了。
![]()
今年 9 月初,这两个项目还拿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奖,搞这些项目的时候,俞孔坚要求特别严,每个项目他都要亲自手绘图纸,跟团队讨论方案,哪怕施工图已经过了总工审核,只要他发现问题,就得全盘打回去重做。
但对学生和后辈,他又像个大家长
学生想在荒地建花园、在废弃角落开咖啡馆,他都支持,还愿意花 1000 块买学生一杯咖啡,帮着介绍专家,有学生说,项目推进不下去的时候,他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帮着解决;项目顺了,他又会故意设 “障碍”,让学生多思考。
谁也没想到,他最后一次为 “海绵城市” 奔走,会停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今年 9 月初,他还在巴西的建筑大会上演讲,穿的还是标志性的红衬衫,跟以前一样,说话时会用手比画,演讲结束后,他又去潘塔纳尔拍纪录片,还在微信号发了一段影像。
![]()
里他说,这儿像块巨大的海绵,能存洪水、养生命,就是旱季的时候,牧场在一点点吞噬湿地,他还感慨,要是最后的伊甸园都没了,人类还能从哪儿找希望?结果没几天就出了意外,巴西总统卢拉都在社交媒体上悼念他,说 “海绵城市” 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
北京通州区有个市民,说自己是 “海绵城市” 的受益者,2016 年他们小区改了 “海绵” 设施,现在雨天再也不用蹚水出门,直到俞孔坚出事,他才知道这个理念的提出者是谁,还说俞孔坚是 “在大地上用水写诗的学者”。
俞孔坚最后一次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致辞,是今年 6 月
他跟学生说,要保有 “肉眼凡胎” 的眼睛,愿意低头弯腰的身体,还有能倾听土地和人民声音的心,他还说,真正宏伟的蓝图,不是投资多、建设恢弘,而是能让多少生命受益,现在他走了,但他的团队说,会继续做完那部纪录片,还会启动 “俞孔坚乡村生态计划”,在欠发达地区建 “海绵型乡村”。
![]()
62 年栖居土地,最后坠于大地,俞孔坚这一辈子,都在跟土地、跟水打交道,想让城市和自然好好相处,他没留下什么华丽的话,但那些他设计的公园、修复的河流,还有越来越多会 “呼吸” 的城市,都是他最好的遗产。
这种把一辈子都投入到一件有意义的事里的人,值得被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