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被光和色彩包裹的世界里。
但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明和色彩,其背后竟只是一颗曾被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断言“不可能”的蓝色发光小灯泡。
![]()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什么高深的宇宙理论,而是给了三位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
他们获奖的理由听起来简单得过分:发明了高效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诺奖委员会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继爱迪生之后“第二次照明革命”。
![]()
那么,这个东西究竟有多厉害?
驯服不可能的晶体
LED,也就是发光二极管,它的发光原理其实很酷,就像一个小小的瀑布。
电流通过时,半导体里的电子会从高能量的“台阶”跳到低能量的“台阶”,这一下落过程中多出来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个“台阶”的高度差越高,能量越大,光的颜色就越偏向光谱里的蓝色。
![]()
早在1962年,人类就搞出了红光LED,到了70年代,红、黄、绿光也都实现了量产,唯独蓝色,找不到办法。
因为要发出蓝光,需要一个巨大无比的能隙,当时的半导体材料根本做不到。这道难题,让整个领域停滞了将近三十年。
![]()
理论上,有一种叫“氮化镓”(GaN)的材料可以胜任。但氮化镓这东西的脾气实在是太差了,简直就是半导体界的“顽固分子”。
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晶体极难控制,动不动就自己开裂,内部充满了各种缺陷,根本没法用。
当时,全世界最牛的实验室,比如美国的RCA和德国的西门子,都在这块“臭石头”上栽了跟头,烧了无数钱后,都选择了放弃。
甚至有科学期刊悲观地预测,商业化的蓝光LED,至少还得等上50年。
![]()
然而,总有人不信邪。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赤崎勇和他的学生天野浩,就像两个固执的匠人,对着氮化镓这块硬骨头,一啃就是好多年。
他们没有走什么捷径,而是用最笨也最扎实的办法,首创了一种“两步生长法”。
就是先在低温下小心翼翼地培育一层薄薄的“种子”,打好基础,然后再在高温下让晶体慢慢生长。
![]()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策略,奇迹般地解决了晶体质量的难题,第一次培育出了高质量的氮化镓外延层。
这一下,就把理论上的可能,变成了实验室里的现实。
如果说赤崎和天野是为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奠基人,那么中村修二就是那个把战车开上这条路,并直接冲向终点的猛将。
![]()
他想研究蓝光LED的项目,一开始根本不被公司看好,只能自己偷偷干,甚至利用一些废弃的设备,在业余时间里捣鼓。
结果,他不仅做出了高质量的氮化镓,而且发光效率高得吓人。
1993年,中村修二成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颗高亮度的、真正满足商业化需求的蓝光LED。
那一束璀璨的蓝光,不仅照亮了实验室,也宣告了半导体物理学一个重大里程碑的诞生。
![]()
一个小蓝灯的威力
蓝光LED的问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多一种颜色的灯,彻底颠覆了数字显示和通用照明。
要知道,屏幕上所有的颜色都是由红(R)、绿(G)、蓝(B)这三种基本色混合而成的。在蓝光LED出现之前,我们已经有了红色和绿色,三原色的拼图就差那最关键的一块。
没有蓝色,就不可能合成出完整的色彩空间,全彩显示屏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都高得离谱。
![]()
蓝光的出现,它让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全彩显示屏成为了可能。
我们今天用的电脑、智能手机、高清电视,所有这些现代信息设备的彩色显示,其最底层的技术基石,都离不开当年那颗小小的蓝色灯泡。
可以说,我们绚烂的数字生活,正是建立在这块“蓝色拼图”之上的。
![]()
其次,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白光”。
我们日常需要的照明光是白光,但LED本身只能发出单色光。那白光LED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堪称“光子戏法”的天才设计。
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八九成的主流技术,是在蓝光LED芯片上,覆盖一层黄色的荧光粉。
![]()
一部分穿透出来的蓝光和被激发出的黄光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光在我们人眼看来,就是白色。
这是一种对眼睛的善意“欺骗”,虽然光谱上跟太阳光那种连续的全光谱不同,但已经足够满足我们日常照明的所有需求。
而且,蓝光LED技术路线下的白光,是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效率奇高,而且寿命长达数万小时,更不含任何有毒物质。
![]()
这束光不止照亮房间
在白炽灯时代,全世界约有20%的电力是被用来照明的,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而随着LED灯的普及,这个比例骤降到了大约4%,意味着全球节省了海量的电力,相当于减少了数百座大型发电站的建设需求。
![]()
尤其是在那些电力不稳定的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LED灯极低的功耗,让“太阳能+LED”成为一种完美的组合。
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白天充的电就足以让一盏LED灯亮一整晚。这对于那些没有稳定电网的地区来说,简直是天降福音。
![]()
然而,这场伟大的发明背后,也伴随着关于价值与利益的深刻争议。
发明人中村修二,为公司带来了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因为日亚化工凭借专利几乎垄断了市场。
但他本人从公司得到的奖励,仅仅是区区2万日元,最终导致了一场轰动日本的法律诉讼。
![]()
2004年,中村将老东家告上法庭,索赔200亿日元。最终,双方以日亚化工赔偿8.4亿日元达成和解。
更重要的是,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中村这项发明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
日本科学家发明了“蓝光灯泡”,结果就获得诺贝奖,也改变了世界
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被光和色彩包裹的世界里。
但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明和色彩,其背后竟只是一颗曾被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断言“不可能”的蓝色发光小灯泡。
![]()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什么高深的宇宙理论,而是给了三位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
他们获奖的理由听起来简单得过分:发明了高效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诺奖委员会直截了当地称之为继爱迪生之后“第二次照明革命”。
![]()
那么,这个东西究竟有多厉害?
驯服不可能的晶体
LED,也就是发光二极管,它的发光原理其实很酷,就像一个小小的瀑布。
电流通过时,半导体里的电子会从高能量的“台阶”跳到低能量的“台阶”,这一下落过程中多出来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个“台阶”的高度差越高,能量越大,光的颜色就越偏向光谱里的蓝色。
![]()
早在1962年,人类就搞出了红光LED,到了70年代,红、黄、绿光也都实现了量产,唯独蓝色,找不到办法。
因为要发出蓝光,需要一个巨大无比的能隙,当时的半导体材料根本做不到。这道难题,让整个领域停滞了将近三十年。
![]()
理论上,有一种叫“氮化镓”(GaN)的材料可以胜任。但氮化镓这东西的脾气实在是太差了,简直就是半导体界的“顽固分子”。
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晶体极难控制,动不动就自己开裂,内部充满了各种缺陷,根本没法用。
当时,全世界最牛的实验室,比如美国的RCA和德国的西门子,都在这块“臭石头”上栽了跟头,烧了无数钱后,都选择了放弃。
甚至有科学期刊悲观地预测,商业化的蓝光LED,至少还得等上50年。
![]()
然而,总有人不信邪。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赤崎勇和他的学生天野浩,就像两个固执的匠人,对着氮化镓这块硬骨头,一啃就是好多年。
他们没有走什么捷径,而是用最笨也最扎实的办法,首创了一种“两步生长法”。
就是先在低温下小心翼翼地培育一层薄薄的“种子”,打好基础,然后再在高温下让晶体慢慢生长。
![]()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策略,奇迹般地解决了晶体质量的难题,第一次培育出了高质量的氮化镓外延层。
这一下,就把理论上的可能,变成了实验室里的现实。
如果说赤崎和天野是为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奠基人,那么中村修二就是那个把战车开上这条路,并直接冲向终点的猛将。
![]()
他想研究蓝光LED的项目,一开始根本不被公司看好,只能自己偷偷干,甚至利用一些废弃的设备,在业余时间里捣鼓。
结果,他不仅做出了高质量的氮化镓,而且发光效率高得吓人。
1993年,中村修二成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颗高亮度的、真正满足商业化需求的蓝光LED。
那一束璀璨的蓝光,不仅照亮了实验室,也宣告了半导体物理学一个重大里程碑的诞生。
![]()
一个小蓝灯的威力
蓝光LED的问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多一种颜色的灯,彻底颠覆了数字显示和通用照明。
要知道,屏幕上所有的颜色都是由红(R)、绿(G)、蓝(B)这三种基本色混合而成的。在蓝光LED出现之前,我们已经有了红色和绿色,三原色的拼图就差那最关键的一块。
没有蓝色,就不可能合成出完整的色彩空间,全彩显示屏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都高得离谱。
![]()
蓝光的出现,它让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全彩显示屏成为了可能。
我们今天用的电脑、智能手机、高清电视,所有这些现代信息设备的彩色显示,其最底层的技术基石,都离不开当年那颗小小的蓝色灯泡。
可以说,我们绚烂的数字生活,正是建立在这块“蓝色拼图”之上的。
![]()
其次,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白光”。
我们日常需要的照明光是白光,但LED本身只能发出单色光。那白光LED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堪称“光子戏法”的天才设计。
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八九成的主流技术,是在蓝光LED芯片上,覆盖一层黄色的荧光粉。
![]()
一部分穿透出来的蓝光和被激发出的黄光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光在我们人眼看来,就是白色。
这是一种对眼睛的善意“欺骗”,虽然光谱上跟太阳光那种连续的全光谱不同,但已经足够满足我们日常照明的所有需求。
而且,蓝光LED技术路线下的白光,是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效率奇高,而且寿命长达数万小时,更不含任何有毒物质。
![]()
这束光不止照亮房间
在白炽灯时代,全世界约有20%的电力是被用来照明的,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而随着LED灯的普及,这个比例骤降到了大约4%,意味着全球节省了海量的电力,相当于减少了数百座大型发电站的建设需求。
![]()
尤其是在那些电力不稳定的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LED灯极低的功耗,让“太阳能+LED”成为一种完美的组合。
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白天充的电就足以让一盏LED灯亮一整晚。这对于那些没有稳定电网的地区来说,简直是天降福音。
![]()
然而,这场伟大的发明背后,也伴随着关于价值与利益的深刻争议。
发明人中村修二,为公司带来了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因为日亚化工凭借专利几乎垄断了市场。
但他本人从公司得到的奖励,仅仅是区区2万日元,最终导致了一场轰动日本的法律诉讼。
![]()
2004年,中村将老东家告上法庭,索赔200亿日元。最终,双方以日亚化工赔偿8.4亿日元达成和解。
更重要的是,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中村这项发明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
结语
蓝光LED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科学突破,只要找准了应用的支点,就有可能撬动整个世界。
它也永远激励着今天的科研人员,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领域里,去寻找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小灯泡”。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