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后来被喊“万岁军”的38军,第一次跨过鸭绿江打硬仗时,我这个军长攥着望远镜,手心里全是汗,最后还落了个“贻误战机”的批评——这事儿,我记了一辈子。
![]()
1950年10月,我们38军跟着大部队入朝,那时候刚打完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华南,哪个战士不是憋着股“主力部队”的劲儿?可到了朝鲜,才知道这仗跟以前不一样。天儿冷得邪乎,战士们穿着单衣,脚冻得流脓还得往山上跑;美军的飞机跟苍蝇似的,白天不敢走大路,只能夜里摸黑行军,走一步得看三回天。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这敌人的装备、补给,比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师还狠,不能按老经验来。
![]()
志愿军总部给我们的任务是奔袭熙川,切断美军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的联系,把他们包在里面打。我连夜开会部署,让113师当主攻,从正面插进去,112师绕到侧翼,堵住敌人退路——这路子在国内打仗百试不爽。可刚出发没多久,前方传来情报:熙川城里不光有南朝鲜军,还有美军的黑人团。我心里咯噔一下,黑人团的装备、火力我们摸不准,要是硬冲,战士们得付出多大代价?我跟参谋们商量,要不等等,先摸清情况再动手,别让部队白白牺牲。就这么一犹豫,耽误了大半天,等113师赶到熙川时,城里的敌人早跑了,只留下一堆没来得及带走的弹药。
![]()
那几天我睡不着觉,拿着地图翻来覆去看,越看越上火。不是战士们不拼命,112师的战士在飞虎山阻击时,没吃没喝守了三天三夜,美军的炮弹把山炸平了半截,他们还趴在战壕里扔手榴弹;114师在嘎日岭跟敌人拉锯,美军的坦克压着公路冲,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钻,有的班打到最后就剩两三个人,也没让敌人往前推一步。可熙川这事儿,确实是我这个军长的责任——我太在意“少伤亡”,反倒没抓住战机。
![]()
后来开战役总结会,彭总当着各军军长的面批评我们38军:“动作迟缓,对敌情判断不准,本该咬断敌人脖子的,结果让敌人跑了!”我当时脸火辣辣的,站起来想辩解,说情报里有黑人团的事儿,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仗没打好,说啥都是借口。散会的时候,彭总拍了拍我的肩膀,没再多说,可我知道,那眼神里是盼着我们38军能打个翻身仗。
![]()
回到部队,我把各师师长叫过来,没骂他们,就把彭总的批评原原本本说了一遍。战士们听说主力部队没完成任务,一个个红着眼眶请战:“军长,下次让我们上,不把美军打跑,我们不回来!”我看着他们冻得发紫的脸,心里又酸又热——这就是38军的兵,输了不怵,就想着把面子挣回来。
![]()
现在有人说,第一次战役38军打得“拉胯”,可我不这么看。那仗虽然没达成预期,可我们摸清了美军的套路:他们装备好,但怕夜战、怕近战;我们虽然装备差,可战士们能吃苦、敢冲锋。更重要的是,那口气没憋住,反倒让整个38军拧成了一股绳——后来二次战役,我们113师一天一夜跑了145里,抢在美军前面堵住三所里,不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
![]()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第一次战役熙川没犹豫,会不会不一样?可打仗没有“要是”,只有“下次怎么打好”。38军后来能成“万岁军”,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是栽了跟头、总结了教训,才在后面的仗里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这世上哪有天生的常胜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