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胡安·鲁尔福老师
一位做公号的朋友近期决定离职。跟我分享的理由是:只能靠一次次速度、信息量、情绪价值把创作者逼到极限,去索取那么点点流量。原话。
这背后应该是虚无感。以及过往信念的无所附着。
关键词是“那么点点流量”。
纯文字形式已经没什么流量了,这倒是。反倒看不清文字或者错别字很多的东西流量比较高。现在有一种新闻叫短视频新闻,制作方都是XX日报XX 都市报XX晚报,10秒钟,这帧的文字都没看清,就播到下一帧了,视频里除了bgm音乐,仿佛还有一句话外音对看不清文字的人说:看你妈呢。
公号原本还算是一片净土,它不是碎片化新闻,是略有角度、略有态度、略有深度的信息阵地,现在依然是。但随着公号被迫改变推荐机制,“10万+”已经是个尴尬的词。
尴尬到什么程度呢?10年前你说我刚写了个10万+,我觉得自己在风口浪尖横刀立马,马上要转型成功了,意气风发得当个常务副总编辑简直不在话下。现在你说我10万+,我觉得自己长得像孔乙己,手里还有几颗茴香豆,但是腿没了。
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老实说,我也没有太多心思看长文了,更没有心思写长文。上次采写的伟大作品已经是一年前,下一篇伟大作品不知会在哪天。近半年我的工作精力大多都放在了视频栏目招商方案策划、脚本、拍摄制作上,因为客户现在需要视频而非文字。客户不投,就没钱,没钱的东西就不要做。这话甚至都用不着领导说,这点领悟能力本打工人还是有。
这两年我也在琢磨怎么拍好视频。严格来说是琢磨如何用视频叙事,就像用文字叙事一样。我做了一些短片,反响还不错,给了我一些信心,不过这些片子依然是长叙事(相对)。我一边庆幸于还有这种创作空间,一边又危机感很重。我最近在琢磨一种短程叙事方式,还没琢磨好。
话说回来,那位即将离职的朋友,十多年前南方周末文字记者出身,后来也是做视频的高手,我看过她自己剪的视频影像作品,技术过硬,审美高级,走的是纪录片路线,绝非插标卖首之流。之前我问过她为何又要回来做文字,她好像说是因为做视频太累……
最幸福的人不是有能力拥抱时代的人,而是有能力抛弃时代的人。所以我们这一代记者甚至谈不上幸福。苦海无涯,只有捱。
不过我还是极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我会发明一种独特的短视频的,就像胡安鲁尔福发明魔幻现实主义一样。
当然如果能发明一种重新有流量的文字那就更好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