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大批国企,集体企业倒闭,几千万工人下岗。
这两年,企业的裁员潮一直在持续,中年失业也成了常态。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当年的下岗工人和今天的失业人群,谁更难?
![]()
我们首先从心理落差上来分析。这两代人的身份有很大区别,当年的下岗基本是国企或者集体企业的工人失业,今天的失业人群则主要来自于民企。
工人下岗,实际上是打破了一个舒适圈。他们突然没有城里在编工人的身份认同,没有了铁饭碗,心理落差特别大。没有了对农民阶层的优越感,尤其没有了安全感,他们非常难过。
现在的失业人群,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心理落差不会太大,但却充满了迷茫和焦虑。
从心理层面来说,两者都很痛苦,但就面临的实际困难来说,今天的失业人群将比当年下岗工人难上好几倍。
我们先从经济基础上来比较。
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在企业破产以前,实际上还是社会上很体面的一群人。他们一般有公家分的房子,企业破产了,房子却还属于他们。他们不仅没有外债,一般还有一点存款,下岗时,他们也得到了一笔买断工龄的费用。当时子女教育也不需要花什么钱,家庭开销很少。只要不大手大脚,一般下岗职工家庭 熬过四五年不成问题。
现在的失业人群的处境要难得多。
前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认为好日子一直会持续下去,贷款买房买车是很普遍的事情。失业人群不但没有经济来源,还要面对每个月准时送达的账单。本来就入不敷出,债务还越积越多,这种处境往往让人绝望。
这两类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瞬间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的共性。三十年前没有负债,现在负债累累这是区别之一。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再就业的难度有天壤之别。
九十年代,实际上是经济的上升期,接踵而至的是20世纪初经济的爆发期。下岗工人,只要你愿意放下面子,踏实肯干,没有找不到工作的。
能力普通的下岗工人,开小店,跑运输,做家政,摆地摊,总能找到一条活路。那些有点技术的,到沿海工厂打工,反而过得比以前更滋润。
对有点能力的下岗职工来说,工厂的倒闭,反而让他们摆脱了“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他们在被迫离开了舒适区后,反而有了更大的发展。
在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就不少。有一个船舶修造厂倒闭了,几个技术骨干自己集资搞了一个小厂,后来发展得红红火火。我的小舅舅原来在国有大厂做会计,工厂倒闭以后,只身南下打工,最后做到了大企业的财务总监,一年的工资是原来十年工资总额。
但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在今天却没办法重演。
今天的失业人员,最大的困难就是再就业的路被纷纷堵死了。
不需要太多技能的活,网约车,跑外卖,送快递,这些都已经严重饱和,内卷的厉害,对于中年人来说,从事这些职业难度太大。门槛不高的自媒体,早已经人满为患,没有高颜值或者特殊才艺,根本就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这种环境下,如果不想再增加债务的话,创业这个词最好想都不要去想。
平台经济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将进一步加大人们就业的难度。对于一般的技术人员来说,技术替代是一种降维打击,他们引以自豪的一技之长很快就没有意义。
我曾经说过,现在只需要50%左右的人劳动就可以维持社会运转,这一趋势未来还将加强。要求不高的大学生就业都难,何况失业人群呢?
所以,现在的失业人群,比起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难上十倍还不止。
三十年前,人们可以唱着“从头再来”,相信“没有一场风雪不可逾越”。
现在的失业人群,面对的是让人窒息的迷雾。高负债,年龄歧视,技术被替代,市场饱和,编织出一张牢笼,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人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出口。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