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与任何一家固定的单位绑定,也没有固定的工位,也不是按时领取固定工资。
他们中有中午疾驰在城市街道上的骑手,有深夜仍在接单的网约车司机,有临时顶班的餐厅服务员,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灵活就业人员」。
长期以来,这个群体的身影活跃在经济生活的毛细血管中,却始终徘徊在职业保障体系的边缘。他们不通过单位缴纳社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像是没有系上安全绳的高空作业者,独自面对着生活中的风雨与不确定性。
直到最近一年,「骑手社保」的话题被频繁提起,我们才开始真正关注:当灵活用工成为常态,骑手、网约车司机、主播等依托互联网新技术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有8400万人,他们的保障缺口究竟该如何填补?
![]()
对骑手群体保障的探索,恰恰成为了观察我国灵活用工社会保障演进的最佳窗口。
02
谈及骑手保障,绕不开的是我国劳动法律框架的深层变革——从传统的「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的转型。
过去,法律对劳动者的界定往往非黑即白:要么是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受《劳动法》全面保护的「正式工」,要么是完全独立的「自雇者」,由于灵活就业者不属于企业全职员工,不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没办法通过单位缴纳五险一金。「劳动三分法」的提出,正是为了给这类「不完全劳动关系」群体划定清晰的权益边界,而对于骑手保障的探索,正是在这一制度转型背景下的生动实践。
从平台与骑手的协作关系来看,这种探索打破了「要么全职参保、要么无保可参」的固有思维。以美团为例,作为行业里的先行者,早在2021年就参与人社部指导下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探索;2022年率先试点骑手职业伤害保障,至今已为超过1300万人次骑手缴纳保费超20亿元;2025年4月启动养老保险补贴试点,7月向全国推广,10月便实现全国覆盖——
这一系列动作,本质上是在尝试构建「政府-平台-骑手」三方协同的保障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框架,平台发挥连接优势,骑手自主选择参与,既避免了传统全职模式对灵活就业的束缚,又弥补了灵活就业下的保障缺失。
03
这种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为骑手提供了实际支持,更在于它契合了灵活就业群体的核心特征。
美团的养老保险补贴方案明确:对当月收入达到就业地缴费基数下限、近6个月有3个月满足该条件的骑手,以参保地缴费基数为基准,美团为其补贴50%的养老保险费用,且无前置资格、参保地点、时长单量、跑单类型限制。
![]()
这意味着,无论是穿梭于大城市的全职骑手,还是只在闲暇时跑单的兼职者,无论是选择在户籍地老家参保,还是在打拼的城市缴费,只要收入达标,都能获得这份实实在在的支持。
方案的公平和普惠背后,是对骑手群体真实状态的深刻洞察——他们中40%跨省份流动、70%跨城市流动、81.6%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人希望「在城市工作,在家乡养老」,也有人需要在育儿、淡季等时段调整工作节奏。方案的灵活性,恰好呼应了这种「流动中的需求」,让保障不再是「捆绑式福利」,而是「适配性选择」。
04
在骑手社保成为行业热门话题的当下,不止美团一家平台在行动。各平台都在结合自身特点,尝试为骑手搭建更完善的保障体系,这种行业层面的共同探索,不仅让骑手群体直接受益,更推动了整个灵活用工保障领域的经验积累。
这种探索背后,是社会制度与平台经济的深度协同。政府正通过政策创新重构零工保障体系,美团等平台的探索,实质上是通过「收入达标即享」的普惠设计,打破了传统社保的各种限制,这既是对平台经济灵活性的尊重,也是对骑手家庭幸福的兜底。
这种变革也对平台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连接者的角色,升级为社会保障的协同建设者。
养老保险补贴在本质上是美团将企业利润转化为社会资本,这种「商业向善」的实践,本质是在构建平台经济的可持续生态——当骑手不再因保障缺失而频繁流动,平台的服务质量与用户粘性自然提升。
05
当我们把骑手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职业坐标系中观察,会发现这个群体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已悄然走在蓝领行业前列。
从收入来看,《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外卖员月收入突破7000元,位列蓝领行业前三,时薪33.6元/小时比建筑工高出40%。
![]()
从职业保障来看,美团骑手已形成「基础保障+进阶保障+工作福利」的三层体系。
基础层有养老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商业意外险兜底,进阶层有覆盖家人的大病关怀金、子女教育金,福利层有工作餐补贴、骑手驿站、免费体检...
这样的保障密度,不仅远超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保洁员等同类灵活就业群体,甚至超过了部分国企外包、大品牌雇工等「准稳定」职业。
这种「保障与收入双领先」的现象,折射出社会对基础服务价值的重新认知——当外卖成为城市刚需,骑手从「边缘群体」转变为「关键基础设施」,其保障的完善是社会对民生价值的投资。
但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对灵活用工的保障,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形态的制度创新。
06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骑手保障的突破,只是8400万新业态就业人员保障问题的「冰山一角」。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网约车司机、代驾师傅、家政阿姨还在为「在哪交社保」、「交得起社保吗」、「断缴了怎么办」等问题发愁。
但骑手的案例至少证明,灵活就业者的保障并非「无解之题」,关键在于能否跳出传统思维,找到适配其就业形态的路径。美团等平台的实践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完美答案」,而在于它证明了「只要愿意贴近需求、持续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可行方案」。
![]()
总结骑手保障进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能达到如今的水平绝非单一力量之功,而是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的结果。
政府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为骑手职业保障提供了制度依据;平台层面,美团等企业投入真金白银,将政策框架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社会层面,公众对骑手权益的关注、媒体的监督报道,也推动着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这种「政府引导、平台主导、社会监督」的模式,为其他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逻辑——先解决最紧迫的风险(如职业伤害、养老),再逐步拓展保障维度,最后完善生活福利,层层递进,稳步推进。
07
当我们跳出某一个群体,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可以看到灵活就业保障的完善,不仅关乎8400万灵活就业人员的生计,更关乎我国经济转型的质量。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灵活用工将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选择,若不能解决这一群体的保障问题,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会制约灵活用工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骑手保障的探索,就像是在这片「无人区」中竖起的第一块路标,它告诉我们:灵活就业需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精准适配的保障;平台企业不需要被动合规,主动探索反而能找到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社会不需要空泛呼吁,脚踏实地的协同行动才能真正改变现状。
08
8400万新业态就业人员,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齿轮,是城市烟火气的守护者,是平凡生活里的追光人。他们值得拥有一张基于理解、尊重和务实计算的保障网,承接住他们的努力与梦想。
![]()
届时,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奔跑中感受到保障的温度,社会的进步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