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日益严峻,压抑、逃避、叛逆、悲观、缺乏自信、无缘由的生气、自伤等问题严重影响孩子未来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家长一定要采取科学手段帮助孩子改善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课本我盯着看了半小时,一点儿也进不去脑子......”在精神心理科李秀华主任诊室,16岁女孩的声音微微发颤。
![]()
▲李主任看诊中
在妈妈的陪伴下,女孩告诉李秀华主 任,在升入高中后,自己越努力学习反而越糟糕,考试一落千丈。后来逐渐出现手抖、心慌、睡不好的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喜欢抓自己的手臂,有时甚至抓破了也不停止。
这种行为逐渐变成习惯,只要她一有点担心焦虑的情绪就会忍不住抓自己。妈妈非常担心女儿的问题,急忙带她来到杭州复旦儿童医院做检查评估,经过精神心理专家李秀华主任的诊断检查,女孩患有考试焦虑和明显的强迫症。
成年人面对过高的压力,长久以往也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青少年不懂得如何排解和转移自己的问题,焦虑会越来越严重,就像女孩这样,随后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
![]()
“其实,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实属正常。这些伴随考试而引发的生理、心理上的症状,通常会在考试过后、压力疏解的情况下缓解。”李秀华主任介绍,“无论是失眠,还是焦虑,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不能归结于病态的情绪。”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焦虑症状明显,或是出现性情大变,成绩明显下降的情况,还是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生活。
青少年心理问题危害藏得深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而焦虑问题的比例更高。
“很多家长直到孩子无法上学、出现自伤行为时才来就医,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李秀华主任痛心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业,更会损害社会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1. 直接影响学业
青少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会直接破坏注意力、记忆力,导致上课听不进、做题记不住,成绩短期内大幅下滑;更严重的会出现“学习厌恶”,拒绝上学、撕毁试卷,甚至辍学。
2. 引发躯体化症状
![]()
约7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伴随有“躯体症状”表现,却常被家长误以为是“装病”——
睡眠问题:失眠、多梦、早醒,有的孩子甚至“不敢睡觉”,怕做噩梦;
疼痛症状:反复头疼、肚子疼、胸闷,去医院做 CT、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只要脱离“压力场景”(如不去上学),症状就会缓解;
其他症状:没胃口、体重骤降、乏力、手抖,严重的会出现“濒死感”。
若躯体症状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警惕心理问题。
3. 埋下长期心理隐患
![]()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心理问题若未彻底解决,会像“定时炸弹”。成年后遇到压力(如工作挫折、婚姻矛盾),容易复发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出现这三种变化要高度警惕
许多前来精神心理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病情相对复杂,在药物、物理、心理治疗之外,李秀华主任还会指导孩子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比如选择适当的放松和运动。
李主任提醒,当孩子出现以下三种变化时,家长需要格外关注:
1.情绪行为“像变了一个人”
情绪剧烈波动:持续情绪低落、易怒、哭泣,或变得异常“安静”
兴趣丧失:对曾经热爱的活动、爱好突然失去兴趣
社交退缩:不愿与朋友交往,拒绝参加家庭活动,封闭自我
![]()
2.生理功能出现“不明原因”紊乱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噩梦频繁,或过度嗜睡
食欲改变:体重突然明显增加或减少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频繁头痛、胃痛、心慌,但体检无异常
3.认知功能出现“断崖式”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写作业时难以专注
记忆力下降:刚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
自我评价过低:频繁自我否定,产生“我不行”“我是废物”等想法
![]()
当孩子因心理问题出现躯体化症状,父母只关注躯体不适的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治标不治本,需要妥善处理深层次的心理病根。正视孩子的身心问题,理解躯体疾病背后的深远意义,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评估,是帮助孩子或整个家庭走出困境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