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3,000字 | 阅读约 8 分钟
![]()
(YC最新圆桌:AI创业唯一的护城河是速度)
2025年10月4日,Y Combinator 最新一期 Lightcone 播客发布。 Garry Tan、Harj Taggar、Diana Hu、Jared Friedman 四位 YC 核心人物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对谈:
在创业早期,唯一的护城河是速度。
这是对 Hamilton Helmer《Seven Powers》框架的重新解读。这个框架提出了七种经典护城河:流程优势、资源独占、转换成本、反向定位、品牌、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但现在,顺序变了:先有速度,后谈防御。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顺序?因为AI 圈有一个真实的焦虑正在蔓延:
ChatGPT 套壳之后,AI 创业还有没有护城河?
功能类似、价格接近、复制极快,会不会做半年就被大厂一键复制?
Jared Friedman 去大学校园做奖学金项目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些 AI 公司看起来都一样,护城河在哪里?
YC 的回答很明确:护城河是后来才有的,最开始你只有一样东西能守住,就是速度。不是模型,不是数据,也不是融资额,而是你交付产品、收集反馈、快速改进的节奏。
AI 时代,护城河还在,但变了。
第一节|速度,早期唯一的护城河
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小团队做的 AI 产品,看起来功能也不复杂,却总是能在社交平台刷屏,拉到早期用户,甚至上线三个月就融资?
YC 给出的解释只有两个字:快。
不是模型大不大,不是资金多不多,而是你能不能在别人还没动手前,就做出第一个好用的版本。
他们提到了一个标志性公司:Cursor。这家公司做的是 AI 编程辅助工具,对手是 OpenAI 的 Codex、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甚至是 GitHub Copilot。
很多人认为,AI 编程这个赛道一定会被大厂碾压。
但 Cursor 真的做起来了。Diana 透露:他们早期的开发节奏是:一天一个冲刺,每天都上线新功能。”
没有需求文档,没有评审会,也不等产品经理。他们就靠几个工程师、几行代码,一天一个版本地试。
Windsurf 的创始人 Varun 也说过类似的话:对创业公司来说,早期能护住你的,其实就只有执行速度。到了后面,才会慢慢建立其他护城河。
而大公司不一样。Gary 说:
“你别看 OpenAI 或 Anthropic 看起来什么都能做,但他们一个功能要上线,需要产品、运营、合规、法务全部过一遍。”
大公司要开会、要评审、要合规;
小公司上午写代码,下午就上线。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比赛:谁先交付,就先拥有用户,先收集反馈,先打磨出真实产品。
Gary 总结:
很多人还在琢磨怎么立个长期的护城河,结果还没开始,别人已经做出第5版了。
所以,他们给 AI 创业者的建议很简单:先做出来,再说。
你不是在跟 OpenAI 比模型, 你是在跟时间抢用户,抢反馈,抢迭代节奏。
真正能挡住模仿的,不是复杂的代码,而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
第二节|执行力:从 Demo 到稳定运行
AI 创业的门槛看上去在降低:开源模型加个界面,周末就能做出一个 Demo。
但 Jared 说: “周末黑客马拉松能做出来的东西,对任何人都没用。”
真正能长期活下来的,靠的不是做出一个样子,而是让它天天能用。
Diana 举了两个例子:Greenlight(银行 KYC 工具)和 Casa(贷款决策系统),两家都是 YC 投资的公司,为银行做 AI 助手。
这些产品表面上看,好像用开源模型加个界面就能做出一个 Demo。很多学生的想法是:“我一天就能做出 Greenlight 或 Casa 的版本,这怎么可能有竞争力?”
Gary 的回答是:
“你在黑客马拉松做出来的版本,对银行来说完全没法用。如果 Casa 或 Greenlight 出了错,银行可能要损失上百万美元。”
这就是关键:不是你能不能做出一个小样子,而是你能不能在真实场景下稳定运转。(YC 把这种能力称为“流程优势”,出自《Seven Powers》框架)
Diana 还提到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越是“无聊”的流程,越需要长时间打磨。像 KYC 这样的流程,要求 99% 以上的准确率。要把一个周末版的 Demo 变成银行敢用的产品,可能需要 10 倍甚至 100 倍的努力。
“很多工程师只愿意做前80%,不愿意做最后20%。但真正的壁垒,就在最后那 20% 的可靠性里。”
Plaid 就是另一个例子:要支持成千上万个不同的银行接口、不同的网页、不同的爬虫,每新增一家银行都要有适配流程。这个复杂度本身就是护城河。
任何人都能做演示版,但真正的门槛是能不能稳定运行。
做出功能容易,建立护城河难。护城河来自持续交付、持续迭代、持续打磨。
第三节|客户流程就是资源
过去我们理解的垄断资源,往往是专利、模型、算力。
但 YC 想告诉你,在 AI 创业初期,更现实、也更重要的资源,是你和客户一起打磨出的那套工作流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
✅ 资源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怎么来的数据
Diana 在对话中强调:
“很多今天成功的 AI 初创公司,真正做的是把客户现场的流程,一点点转化成自己的提示词、评估标准、数据集。”
比如 YC 投的 Happy Robot 和 Salient,分别为 DHL 和金融机构打造 AI 工具。这些客户原本都在用 Excel 和纸质单据,更别说 AI Agent。
这类 AI 公司是怎么建立起护城河的?靠的不是一开始就去做大模型,而是:
去客户现场坐下;
观察他们怎么处理快递、怎么核对贷款信息;
把Excel表格、人工判断变成自动提示和数据收集;
再反过来用这些流程和数据,持续训练自己的模型。
YC 把这种工程师叫做“前沿部署工程师”(Forward-Deployed Engineer)。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工具,而是深入客户一线,把真实流程变成资源。
Jared 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
“这些团队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挖矿。你挖到的流程,就是你能用的数据资源。”
✅ 真实使用场景本身就是专属资源
YC 还提到另一个例子:Character AI(AI角色对话平台)。
这家公司没有自己训练 ChatGPT 那样的大模型,但他们靠什么让用户粘性很强?Gary 的解释是:
“他们通过不断调整提示、数据流和交互逻辑,让服务一个用户的成本降低了 10 倍。这本身就是资源:一套只有你摸索出来的路径。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不是只有拥有模型才叫资源。哪怕你只是调用 API,也能通过用得更久、调得更细,沉淀出属于你自己的数据和评估体系。(Eval)。
只要你靠真实客户的数据在反复优化,你就已经建立起护城河。
所以 YC 想纠正一个误区: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拥有最强的模型或最多的数据。你只要拥有最接近客户现场的那一层工作流,把那些流程变成你的模型养料,那就是你的地盘。
第四节|反向定位:从老公司弱点突围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之间,真的有公平竞争吗?YC 的回答是:不公平,但也正因为不公平,才有了你能突破的地方。
这就叫“反向定位”。
你要做一些大公司不敢做、不能做、或者做了就会伤到自己的事。
✅ 老公司被定价绑住了手脚
YC 首先举了一个特别典型的场景:客服软件。
比如Zendesk、Intercom 这类老牌 SaaS 公司,业务模式都是按“人头数”收费。每多一个客服,就多收一笔钱。但现在 AI agent 来了,可以帮客户省下那些客服人头。如果你是老公司,你愿意自己动手削自己的收入吗?
Gary 说: “他们越成功,就越难转向。因为他们一旦用AI把客服人数降下来,收入就跟着掉。”
而新一代公司呢?
比如 YC 投的 Avoka、GigaML,直接用“完成了多少次任务”来收费,而不是按人头。客户只关心你帮我解决了多少次问题,至于背后是人还是 AI,不重要。
Diana 的话说到了点子上:你越是 AI 原生的团队,就越能避开老公司的惯性和负担。
你不是跟他们硬碰硬,而是从他们不愿意下手的地方,开一条新路。
✅ 两个典型的反向定位案例
1、Harvey vs Lagora
这两家公司都做法律AI。Harvey 是早期领先者,用的是模型微调;Lagora 则选择完全不同的打法:不去卷模型,而是专注做好用户界面和具体功能。
结果呢?Lagora 的产品更快交付,更快被律师使用。
Lagora 不是去超越 Harvey 的模型,而是做了一款更实用、更好用的工具。
2、Speak vs Duolingo
Duolingo 是全球最知名的语言学习软件,但它更像是一个“打卡”游戏,而不是实际提高口语水平。Speak 反其道而行,主打用 AI 练口语、陪你对话,直接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切入。
Speak 也没有和 Duolingo 去比游戏设计,而是把重点放在真正练出一口流利英语上。
结果呢?Speak 爆发式增长,在韩国市场一度碾压 Duolingo。
✅ 老公司最怕:你转得更快
老一代 SaaS 公司,已经有了收入方式、产品架构、组织结构;
AI创业公司,只要把准方向、敢动手、贴着需求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Jared 还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是创业者,最好去一个快上市的大公司里待一个月。
为什么?
因为你会亲眼看到那些公司根本转不过来,连提示词都没人改,更别说真正用 AI 替代工作流程。
所以,你不需要正面竞争。
找到老公司转不过弯的地方,绕过去,从那儿切进来,做深。
第五节|品牌、记忆、转换成本
当产品成熟、客户稳定之后,护城河的重点开始转移:不再是你做得出来,而是别人离不开。
YC 把这种后期护城河归为三类:品牌影响、使用记忆、转换成本。
1. 品牌:成为默认选择
Diana 说了一个让她至今惊讶的现象:
“OpenAI 的 ChatGPT,每天用的人比 Google Gemini 多得多。”
从技术上说,两家的模型差距并不大,甚至有人觉得 Gemini 的推理更强。但用户选择哪一个,不是因为参数高低,而是:ChatGPT 成了用户默认的入口。它是 AI 的代名词。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你不再是某个功能或工具,而是被用户先想到的那个名字。
ChatGPT 的起源故事很简单:一个小团队,几个月里快速上线,没有什么大计划。不是先砸广告、先做品牌,而是速度加上抓住需求,自然形成了品牌效应。
2. 记忆:越懂越离不开
Jared 提到:我已经习惯 ChatGPT 记得我说过什么、我关注哪些话题。Claude 模型可能更强,但我每次用都像重新认识我。
这不是技术指标,而是使用习惯。
在 AI 工具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你用过的每一条消息、每一个请求,都在默默构建你的专属体验。
记忆,是 AI 产品里的新型转换成本。你越了解用户,用户越舍不得走。
因为用户不仅是在用功能,也是在建立一个专属空间。
3. 转换成本:切换太麻烦
B2B 产品的护城河在哪?就在换一次太折腾。
典型的例子是 Salesforce 和各种企业级 CRM、ATS 系统。一旦客户把所有数据迁移进去、建立了工作流程、培训了销售团队,换到新系统的成本就变得极高。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没人愿意损失一整年的生产力。
AI 时代的转换成本形态不同了。
Diana 解释说: “新一代 AI 公司的护城河,来自深度定制的工作流程。你为每个客户调整的提示词、评估标准、数据流,这些都是客户离不开你的原因。”
这不是靠绑定客户,而是你帮客户做得太多,他们不想重新来一遍了。
Gary 说得很现实:
“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做得多厉害,是别人没法、也没心情重来一次。”
这三种力量叠加起来,就是 YC 所说的“长期防御力”
你跑得快,成了大家第一个用的;
你调得准,留下客户数据和行为轨迹;
你做得深,客户越来越难离开。
YC 认为,真正的护城河来自日常运营的积累。不是写在 BP 里的概念,而是每天交付、改产品、处理反馈时建立起来的。
Demo 是一天的事,护城河是三年的功夫。
结语|护城河,不是设计出来的
很多人创业第一步就想问:三年后护城河够不够深?模型、数据、评估标准,我们该从哪个方向封锁对手?要不要一开始就构建 AI 网络效应?
YC 的回答很清晰:如果你还没找到一块值钱的地,就别急着挖壕沟。
Gary 说: “最愚蠢的事,就是拿护城河当理由,不去做从 0 到 1 那一步。你真正要找的,是一个人痛到不想再上班的问题。如果你能解决,那才有资格考虑防御。”
这场对话从速度讲到流程,从资源讲到定位,从品牌讲到转换成本,最后收束成一句话:
跑起来,才知道能守住什么。
你不是在和模型比聪明,也不是在和大厂拼参数。你在抢的是谁先上线收反馈,谁先跑通客户流程,谁能一边交付一边迭代。
护城河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你每次交付、处理反馈时沉淀下来的。
先动起来。
本文由 AI 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翻译整理自 Y Combinator Lightcone 播客(2025年10月4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星标公众号, 点这里 1. 点击右上角 2. 点击"设为星标" ← AI深度研究员 ⋮ ← 设为星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BzsSsqQAM&t=6s
https://podcasts.apple.com/sg/podcast/the-7-most-powerful-moats-for-ai-startups/id1743860177?i=1000729949476&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podcosmos.com/ycombinator/lightcone-podcast/the-7-most-powerful-moats-for-ai-startups?utm_source=chatgpt.com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图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