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周志雄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一件清代铜胎掐丝珐琅松鹤纹三镶如意(以下简称:珐琅三镶如意)以其精湛工艺与深厚底蕴,成为解码清代宫廷文化的密钥。这件长44.5厘米、宽10.9厘米的国宝,以蓝色珐琅为地,錾刻鎏金为饰,集“鹤鹿同春”“松鹤长春”等吉祥寓意于一身,更以“三镶”形制承载着满汉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
作为清代“如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不仅见证了满洲贵族对汉文化的吸纳与重构,更以掐丝珐琅与錾刻鎏金形制,成为多种工艺融合的典范。这件珐琅三镶如意因沈阳故宫的特殊历史背景——清入关前的都城宫殿,更承载着从“盛京陪都”到“故宫遗珍”的历史记忆,其文化价值远超一般工艺品范畴。我们将从造型溯源、工艺解构、纹饰解码、文化意蕴、价值定位五个维度,对这件国宝级文物进行多方位品鉴。
![]()
![]()
造型溯源:
三镶形制的历史演进与文化融合
1.如意的起源与功能转型
如意的原型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搔杖”。汉代称“握君”,原为搔痒工具,因“不如意时搔之如意”得名。唐代如意演变为讲经法器,柄首呈云形或灵芝形。至宋代,如意逐渐脱离实用功能,成为文人雅玩。明代中后期,如意进入宫廷成为礼仪陈设与赏赐重器,造型趋向规范化,形成“首—柄—尾”三段式结构。清代则是如意发展的鼎盛期。据《大清会典》记载,宫廷如意常在万寿庆典、子嗣成婚用之,其材质涵盖玉、木、金、银、珐琅等。而“三镶”形制的出现,也标志着如意造型艺术的成熟。
2.三镶形制的美学逻辑
“三镶”并非简单的装饰叠加,而是遵循“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学表达。如意首端象征“天”,多为灵芝形或云头形,寓意“天赐祥瑞”;中部镶件对应“人”,常饰吉祥纹样,象征“人事和顺”;尾端象征“地”,造型略收寓意“地载万物”。这件珐琅三镶如意的首端为灵芝形,弧度圆润饱满,符合“天圆”之象;中部镶件为椭圆形状,恰好位于手握处,既便于握持,又形成视觉焦点;尾端为云纹形,与首端呼应,构成“首尾相顾”的整体感。
从比例上看,三处珐琅饰件的尺寸呈“递减式对称”。首端最大,尾端次之,中部最小,这种设计既避免了视觉上的失衡,又通过大小变化引导视线流动。这种造型设计,使如意在实用(握持)、礼仪(陈设)、审美(观赏)三大功能上达到高度统一。
![]()
工艺解构:掐丝珐琅工艺的巅峰展现
珐琅三镶如意的核心工艺是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其工序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鎏金六大步骤,每一步都需极致精准的技艺。
制胎:珐琅饰件的铜胎采用“片铜锤揲法”,选用99%纯度的紫铜板,经裁剪后反复锤打成型。胎体成型后需经酸洗去锈,确保珐琅釉料附着牢固。
掐丝:纹饰轮廓由直径0.2毫米的扁铜丝掐制而成。铜丝先经轧机压扁,再用镊子折出曲线。如意首端的变形夔龙纹、柄中部的松鹤纹,其铜丝弧度误差极小,接缝处焊接无痕,宛如“铜丝为笔,掐作线条”。这种“细如发丝”的掐丝技艺,当时仅清代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顶级工匠方能掌握,民间十分罕见。
点蓝:珐琅釉料选用天然矿物研磨而成,如钴土矿制蓝色、氧化铜制绿色、硫化砷制黄色。点蓝需分三次进行:先填底色,入窑烧制,再填主纹,二次烧制;最后点染细节,三次烧制。
烧蓝:每次烧制需严格控制窑温,温度过高则釉料流淌,过低则色泽灰暗。工匠通过观察釉料熔融状态判断火候,这种“眼观火候”的技艺全凭经验积累。
磨光:先用粗砂石磨平釉面,再用细砂石抛光,最后用木炭提亮。打磨时避开铜丝,否则易损伤纹饰轮廓。
鎏金:铜胎裸露部分(如掐丝边缘、饰件边框)采用“火镀金”工艺,将金与汞混合成膏状,涂于金属表面,经烘烤使汞蒸发,金层留存。镀金厚度约0.01毫米,既能防止铜胎氧化,又增加了器物的金碧辉煌之感。
纹饰解码:吉祥图案的文化隐喻
1.主体纹饰的象征体系
珐琅三镶松鹤如意的纹饰构成一个完整的吉祥符号系统,首、中、尾三处饰件各有主题,又相互呼应。
首端:灵芝形饰件以宝蓝色为地,饰变形夔龙纹一圈。龙纹环绕高浮雕人物,辅以松树、灵芝、祥云和天官童子等组合象征吉祥天佑之意。
中部:椭圆形镶件以蓝色珐琅为地,上端饰苍松白鹤飞翔之景,下端则为苍松麋鹿栖息之态,中间为松下天官人物图。整体鎏金,富丽堂皇。松树象征长寿,白鹤代表着祥瑞,麋鹿因谐音“禄”寓意财富,天官则象征上天的庇护。
尾端:外圈饰变形龙纹,内圈饰鎏金天官人物纹,与首端纹饰相似,形成“首尾相顾”的整体布局。
2.纹饰的时代特征
将纹饰与清代珐琅器对比可知,这件如意的纹饰具有典型的清乾隆时期特征。
题材世俗化:明代珐琅器多宗教题材(如梵文、佛像),清代则转向世俗吉祥图案(福、寿、江山),体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风格写实化:乾隆时期珐琅纹饰注重细节刻画,如松树的枝叶、白鹤的羽毛、麋鹿的花纹均力求逼真。这与同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关——宫廷画师郎世宁等将西洋透视法传入,影响了工艺纹饰的表现手法。
寓意明确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在纹饰中极致体现,每种图案都有直白的谐音或象征。这种“直白式吉祥”是清代民间文化渗透宫廷的结果。
![]()
文化意蕴:
从宫廷礼仪到国家象征的多重内涵
1.皇权象征与礼仪功能
清代宫廷如意的使用场景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记载,珐琅如意因其“工繁料贵”,仅用于重大礼仪。
万寿庆典:帝后生日时,王公大臣需进献如意“以表祝颂”。乾隆六十大寿,各省督抚进献珐琅如意达三百余件。
朝会陈设:如意常陈列于宝座两侧或御案之上。《国朝宫史》载,太和殿御座左右各设珐琅如意,象征皇权如意。沈阳故宫作为“陪都宫殿”,其崇政殿(金銮殿)的陈设仿北京故宫。这件珐琅三镶如意可能曾陈设于御座之侧。
外交赏赐:清代常以如意赏赐藩属国,如《清实录》记载,乾隆曾赐给朝鲜国王“掐丝珐琅如意”,象征“两国邦交如意”。
2.工艺技术的文化交流
掐丝珐琅本身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元代从海外传入中国,明代实现本土化,清代则达到巅峰。从这件珐琅三镶松鹤如意的工艺中,可看到西洋技法:珐琅釉料的“分层施色”与“光影表现”,借鉴了西洋油画的技法,这也是郎世宁等西洋画师影响宫廷工艺的例证。
价值定位:艺术、历史的双重价值
1.艺术价值:清代珐琅工艺的巅峰典范
这件珐琅三镶如意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三方面。
工艺完美度:掐丝、点蓝、烧蓝等工序无一处瑕疵,尤其是“三次烧蓝”后的釉面平整度,达到清代珐琅器的最高标准。
审美典范性:造型、纹饰、色彩的搭配符合“中和之美”,既不张扬,又不晦涩,体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
品类独特性:三镶如意中,玉镶、金镶常见,珐琅三镶因工艺复杂而罕见,目前存世量不足五十件,沈阳故宫这件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件,堪称“孤品之珍”。
2.历史价值:清代宫廷生活的实物见证
作为沈阳故宫的传世文物,这件如意的历史价值不可替代。断代意义:其纹饰风格、釉料配方与北京故宫所藏“乾隆四十五年制”珐琅如意高度吻合,可作为清代珐琅器断代的标准器。宫廷史研究:它的存在印证了沈阳故宫作为“陪都”的宫廷生活延续性,弥补了文献对陪都宫廷陈设记载的不足。工艺史价值:完整展现了清代珐琅工艺的巅峰水平,为研究“宫廷造办处”的运作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件珐琅三镶如意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诗。它的掐丝珐琅工艺,记录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它的三镶形制,见证了满汉民族的融合;它的纹饰符号,承载了清代的社会理想;它的流传历程,折射了王朝的兴衰变迁。
当我们凝视这件器物时,指尖触及的不仅是鎏金的灿烂与珐琅的温润,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工匠在造办处的灯下掐丝点蓝,帝后在庆典上接过如意的庄重,王朝更迭中文物的辗转守护。它的价值,早已超越材质与工艺本身,成为联结古今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得以在方寸之间,读懂清代的审美、技艺与文明。如今它不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向世人诉说着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以及文明交融的永恒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