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古代中国那会儿的疆域事儿,总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东南亚那边,热带气候,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按理说该是块宝地,中原王朝咋就不多瞅一眼呢?反倒是对着西域那片黄沙戈壁,死命往里钻,修长城、设都护府、派使者,折腾得热火朝天。
这不是闲得慌吧?其实,这里面藏着中原农耕文明的生存套路,安全、经济、地理、文化,一层一层扒开看,才明白为啥西域是“必须守的家底”,东南亚顶多算个“远亲,不亲热”。
![]()
从秦汉开始,中原的眼光就盯在北方和西北上。那些游牧部落,匈奴、突厥、蒙古啥的,骑马射箭,来去如风,一突破防线,就能直捣黄龙,把农田烧个精光。西域呢?它不是啥肥肉,而是道天然的墙,堵住游牧民的右路。
汉武帝那时候,听张骞回来一汇报,就知道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是关键,控制了,就能从侧翼夹击匈奴。唐朝也一样,安西都护府一设,突厥人就得掂量掂量。东南亚?那些小国部落,散沙一盘子,骑兵都没几匹,顶多纳贡点儿象牙香料,威胁性基本为零。
越南那点儿事儿,臣服了就行,犯不着大动干戈。
![]()
古代中国是靠种地吃饭的,土地好坏直接决定国库鼓不鼓。西域看着荒凉,可绿洲一抓一大把,敦煌、楼兰那些地方,引条渠就能种棉花小麦,还养得出汗血宝马。丝绸之路一通,马匹、玉石源源不断进来,换回中原的丝绸茶叶,商人赚翻天。汉唐的军费、粮草,好多靠西域补给。
东南亚呢?雨林山地一大片,瘴气蚊虫满天飞,中原兵一去就拉肚子,开发起来得砍树排水,投进去的银子够修十条长城。那里稻米是主打,可中原人种不惯,麦子小麦水土不服。更别提那些香料宝石,对中原来说就是玩意儿,不是吃饭家伙。
马匹铁器?东南亚压根儿没货。算笔账,守西域一年赚三年,进东南亚一年亏两年,谁乐意干?
西域虽苦,可路是直的,河西走廊一条线,军队一拉就能到。东南亚隔着南岭云贵高原,山路十八弯,雨季一发洪水冲营寨,旱季又渴死人。元朝忽必烈派兵打缅甸,折腾半天撤了,明朝永乐爷灭越南胡朝,宣德一撤也灰溜溜。
不是打不过,是路太难走,补给跟不上。西域的沙漠戈壁,好歹有驼队商路,东南亚的丛林,进去容易出来难。古代交通就那水平,陆路海路都不行,海路明前技术差,郑和下西洋也只是走走过场,没真占。
![]()
文化上头,中原有华夷那套想法,自认中心,四周蛮夷。西域诸国虽杂,可汉唐一驻军一移民,儒家书本一教,慢慢就融进去了。
安西府里办学校,汉字农耕传过去,时间一长,西域就成中原的胳膊。东南亚?印度佛教先钻进去,泰国缅甸信那个,后来伊斯兰又占印尼马来,文化圈子完全对不上。
元明试着管,部落一闹就叛,管理成本高得吓人。华夷之辨搁这儿,就觉得东南亚是化外,征服了也管不住,干脆不碰。
![]()
你想想,古代中国那农田多娇贵,一场马踏就全毁。北方游牧民的威胁,从秦修长城开始,就没断过。匈奴单于一挥手,铁骑南下,关中洛阳转眼鸡飞狗跳。
西域这位置,巧就巧在它卡住游牧的侧翼。大月氏乌孙那些小国,联合起来就能从后头捅匈奴一刀。
![]()
张骞出使那回,带回的情报直接让汉军在漠北大胜,匈奴右贤王跑得没影。唐太宗李世民也明白这道理,高昌吐谷浑一平,西域诸国就得老实纳贡,突厥人再嚣张也得绕道。
这不是一时兴起,是千年套路。宋朝辽金压境,明朝蒙古虎视,西域一丢,中原就得天天提心吊胆。河西走廊那点儿绿洲,屯田兵一驻,粮马齐备,烽燧一拉,消息传千里。东南亚呢?越南交趾郡设了,够呛,部落一闹,汉官就得天天灭火。
那些地方,国王换得勤,忠诚度低,贡品到手就行,何必费劲儿当爹。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中原的生死线在北,西域就是那道锁,没它,门就开着。
![]()
汉武帝元狩四年,河西四郡一立,移民十万,田亩开垦,丝路商队就络绎不绝。唐开元天宝,安西北庭两府,军镇林立,葱岭西边都摸到。元清时候,西域更稳,准噶部一灭,新疆就彻底兜住。东南亚的扩张,试过几次都黄。
元至元十四年,缅甸一仗,军费砸进去如流水,蒲甘王表面服,底下部落乱窜。明永乐四年,越南占了五年,黎利一反,粮道一断,就撤。不是兵弱,是地形吃人,补给线拉太长,士兵病死一大半。
![]()
游牧民文化上跟中原水火不容,抢的就是地盘人命。东南亚那些,文化虽异,可不抢不占,纳贡就和平。秦汉唐宋明清,战略重心从来北倾,西域是缓冲带,丢不得。
![]()
东南亚看着诱人,温暖湿润,果子香料满地,可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地理上头,先天吃亏。中南半岛多山多林,南岭一堵,云贵高原一卡,陆路难通。
海路?明前船小浪大,郑和七下西洋,带回的狮子犀牛养不活,占岛屿也没辙。古代军队进那儿,雨季洪水,旱季干渴,瘴气一发,士兵拉稀倒下,战斗力剩一半。
![]()
气候这关,更难过。中原人惯了四季分明,小麦小米一播就活。东南亚热带雨林,酸土多水,麦子长霉,稻子虽好,可中原农夫不会那套水牛犁田的活儿。
开发成本高,砍林排水的工,够中原修条运河。元军打缅甸,丛林里迷路,士兵中箭中毒,撤时丢盔弃甲。明军占越南,教民种地,收成还不如中原边角。那些地方,部落散居,国王管不着,汉官一去,就得从头建城设县,费时费力。
![]()
经济上,东南亚的货,对中原吸引力小。香料象牙宝石,贵族玩儿得起,可老百姓不稀罕。马匹铁器粮草?那儿没影儿。
反观西域,绿洲产马,丝路换货,一车丝绸拉回一匹宝马,军力立马Up。汉唐的财政,好多靠西域补。东南亚贡品,堆仓库生霉,卖不出价。话说回来,中原不缺热带货,岭南广西就有点儿味儿,何必远奔。
印度佛教早钻东南亚,泰国缅甸信得死心塌地。伊斯兰后头跟上,印尼马来全变味。中原儒家一套,传不过去,华夷之辨一搁,那些地方就成蛮夷,征服了也管不住。元明试管,叛乱不断,军费比税多,干脆撒手。
![]()
总的,南边湿热林子,是中原的遥远后花园,看得见摸不着,进去了还烫手。
打仗扩张,说白了是为钱。古代中国,农耕立国,土地贸易是命根。西域这账,算得精。塔里木盆地绿洲,渠一引,棉麦齐收,养兵屯粮稳。
丝绸之路一开,大宛乌孙的马,换中原的绸,商人驼队穿戈壁,税银滚滚来。汉元鼎后,河西商路通,玉石葡萄干东运,铁器农具西去,经济圈子拉大。唐安史前,西域马场年产千匹,骑兵无忧。
![]()
东南亚的盘子,就小多了。热带作物,稻香料为主,中原人吃不惯,运回来也贵。开发林地,投钱砸坑里,收成慢。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再打缅甸,船队过江,火攻一烧,全军覆没。明宣德撤越南,田亩荒了,贡品断了。那些地方,港口虽好,可中原海贸弱,郑和带回的奇珍,皇帝玩玩完事儿。
![]()
中原自认天朝,周边蛮夷,得汉化才算自家。西域这活儿,干得顺。汉设郡县,移民教书,儒经汉字传开,龟兹于阗慢慢变味。
唐安西府,学校一办,当地人读四书五经,农耕技术跟上,文化圈扩。元清时候,西域已融,维吾尔回族啥的,汉风深。
![]()
东南亚呢?难。佛教伊斯兰根深,泰国信佛,印尼清真,中原儒家对不上。南岭一隔,书本传不过,汉官去,语言不通,部落不服。元明占越南缅甸,叛乱如麻,文化冲突大。华夷观一搁,那些地方永是化外,管了费劲,不如不管。
![]()
这拉锯,决定边界。西域融进圈,东南亚在外头晃悠。中原的智慧,就在认清自限,不瞎折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