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ihu.com/question/658272446/answer/3529863682
01
1945年8月6日,搭载原子弹‘小男孩’编号为82号的美军B-29重型轰炸机在凌晨2点45分起飞,早上8点15分,整个日本广岛都感受到了地动山摇的震撼。
3天后,又一枚原子弹"胖子"在日本长崎爆炸。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让世人第一次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
一时间,有关原子弹的报道几乎充斥大小报刊的主要版面。尤其是美国新闻处、美联社、合众社和英国路透社以及国民党的报纸。
大肆渲染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破坏力和巨大威力,把原子弹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
这种带有“神秘性”的新式武器一亮相,世界新闻为之沸腾。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不分老少,大家都在时常谈论着原子弹”。
消息传到延安,当时的我们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也跟风大量转载,加上了“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烟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的标题。
还有《战争技术上的革命原子炸弹首袭敌国广岛》
《日寇迅速投降否则即将以原子炸弹摧毁日本》
《一个原子炸弹威力的估计》这样爆炸性的标题。
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二是关于广岛、长崎被炸后的惨状。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他们对
“原子弹杀伤力量的详细描绘,每天都有几万字的报道。我们的思想上也产生了原子弹决定一切的观念”。
当时《解放日报》写道:
“一颗原子炸弹之爆炸力,等于出动二千架超级空中堡垒之袭击威力”,
原子弹在广岛市中心爆炸时,“其热力可与星体上所发生的相比”,
“此种炸弹较二万吨的TNT的威力尤大,较英国顶大的巨弹(格兰斯莱姆)爆炸力大二千余倍”;
“所有之生物人畜”被烧死,“毙命者及伤者被焚后不辨原形”,
“救急医药设备亦被毁,医药当局束手无策”。
02
身处延安的人民没有更多渠道得到消息,这样的文章越多,就越会让人闻而生畏、不寒而栗,给普通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惧和不安。
当时教员看到这一些报道后,非常生气。
立刻给《解放日报》的总编博古打电话,就是那个当年在苏区推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李德博古中的博古,教员把博古叫道枣园,训了一个多小时,认为他们犯了“政治性的原则错误”。
教员认为,他们搞得这些报纸消息,制造了恐惧和夸大了原子弹的威力,要正确看待原子弹的作用,不应盲目夸大,而是要强调人民斗争的作用,这也是他反对“唯武器论”观点的延续。
早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教员就明确说过: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此外,教员还看得很透彻:这个新闻,表面上只是一个新式武器的报道的问题,实则是《解放日报》对事件背后美国的地缘战略意图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杜鲁门政府使用原子弹的动机:
一是可以减少美国军队的牺牲。
二来,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的是逐岛争夺的策略,所以很难抢在苏联前面实现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所以先丢个原子弹再说,顺便震慑苏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美国可不想让苏联分走日本这块肥肉,想要确立在战后在远东的主导权。
毛泽东敏锐指出,原子弹是 “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工具”,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实事求是地说,原子弹在客观上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但在教员看来,如果把日本投降的贡献全都归功于原子弹了,那我们中国人民,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包括国军的巨大牺牲,又算什么呢?
我们这八年艰苦抗战,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又算什么呢?
这分明相当于变相降低了中国人民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此外,《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报纸,显然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听到爆炸性新闻就跟着别人跑,不会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去分析。
特别是这种涉及政治军事的重大新闻,犯了错误,分明是被吓破了胆,没有自主权。
03
1945年8月,教员在一篇演讲中进一步指出:
“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
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
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
不能。
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
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
他继续批评道:
“这些同志看问题,还不如一个英国贵族。英国有个勋爵,叫蒙巴顿。他说,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最大的错误。我们这些同志比蒙巴顿还落后。”
当时蒙巴顿发表谈话说,欢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并明确表示:”夸大原子弹在停止远东战争中的作用,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在教员看来:美国帝国主义是要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是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的。
现在过度宣传老蒋他背后的爸爸——老美的原子弹有多牛,你们这些管新闻的编辑不是太糊涂了吗?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我们要明白的是,帝国主义惯用“吓人”的把式,党报要善于揭破帝国主义“唬人”的真面目。
随后《解放日报》刊文,给读者呈现一颗真实的原子弹,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中的原子弹。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原子弹的制造原理,说原子弹不像传闻中那么神奇,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受制于制造原料的稀缺,无法大量生产制造。
大规模无差别投入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小,随意使用,会招致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反对等等。
由此可见,教员不但看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更看到了原子弹巨大威力对人民群众,社会人士的精神的震慑。
这反映出,他从一开始就预见到核武器所具有的,物质破坏和对人们精神威慑的双重作用。
事实上,核爆的心理威慑远大于实际的物质破坏。
广岛长崎的核爆造成约20万人伤亡,但并未直接摧毁日本战争机器。
日本最初是封锁核爆消息,直到苏联参战才被迫投降的。
事实上,苏联对日宣战,150万苏军攻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主力。
这一行动直接打破了日本 “本土决战” 的幻想,加速了其投降进程。
事实上,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
日本在中国战场伤亡198万人,远超其他战场的 89 万人。
正如教员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那样:
“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持久战使日本经济崩溃、民心涣散。“
关于这一条我们反过来理解就好了,如果是现在的中国,别说被丢了2颗原子弹,就算被丢了20颗,而且全部被丢在大城市,那么中国人民不但不会投降,而是更加斗争昂扬。
剩下那么多的中小城市会立刻众志成城,一定会更加团结起来,誓死奋战到底的,并且打赢对方这种恶势力的。
所以,本质上还是如教员所说:
“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
04
1947年2月,教员在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谈到原子弹,说了一番精辟的意见,他说:
“原子弹的诞生,也就结束了它的生命。
全世界那些笨人在奢谈原子战争,但是原子弹在战争中已不能再度使用。
它在广岛上空的大爆炸已炸毁了它自己。它的收效也就是它的死亡。
因为全世界的人民都反对它。
自然,原子能将继续予以发展,它的巨大的能力将为人们所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