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题目是做不得的:再谈胡适对青年罗尔纲发火
![]()
近些年在社会内卷加剧下,学术生存出现了问题。不同类型的读书人,为了活命和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资丰饶有志学者,不在乎,优哉游哉;家境一般诸多债务者,要在乎,挣扎求存,或寄托拔尖专业继续吃学术饭,或剑走偏锋蹭政治饭、商业餐,均诚可怜悯也。前者良心未泯、志气未衰,但以透支身体为代价,英年早逝者有之,可怜可叹;后者放弃理想,或想曲径通幽,甘作棋子,也属无奈,勉强混口饭吃,但心气已衰,再回头恐怕也难了。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选择,确实是摆在每个学者特别是年轻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这让我想起了1936年的罗尔纲。
1936年青年学者罗尔纲在《中央日报·史学副刊》发表了一篇《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虽博得不少时人赞誉,却惹得恩师胡适大发雷霆。胡适写信痛斥罗尔纲,并详细阐述自己的治学方法和规矩。罗尔纲对胡适此次“冲动”怒火,震惊之余全盘接受,先是写长信解释,后是写《师门五年记》公开感激“适之师”的教导帮扶,以后又被胡适、罗尔纲门人以及余英时等学界名流时常提到,作为民国老辈治学的生动故事。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罗尔纲对胡适当年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终存心存不解。解放后,余英时结合胡适与梁漱溟文化论战的背景,认为胡适之所以对罗尔纲发那么大的火,是因为胡适作为实验主义者,讨厌不负责任地放言妄论,乃至局部论断,崇尚少谈些主义,多研究具体问题。这是顺着胡适作的解释,与胡适信函没有太大的出入,也得到了当事人罗尔纲的一定认可。坊间学界看到罗尔纲都这么说了,便不再追问下去了。(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联经出版社1984年版)
很长时间,我也受之影响,认为胡适发火主要是因为治学方法的问题。随着教学日长,特别带学生久了,发现背后可能未必全如胡适所说。为人师者,对弟子具体写什么文章往往并不在意,更关心他们在人生方向上有没有走歪。只要不是太出格,你的导师并不在乎你写什么,你也不一定在乎学生写什么,学生也不一定在乎你写什么。不要看不起自己,但也真的不要太看得起自己。据胡适日记,胡适对罗尔纲“不苟且”地走细致考据之路颇表支持,虽常批评这边不合理,那边不完善,但从未全盘否定罗尔纲的文字,遑论“冲动”痛责。罗尔纲也习以为常,适当改正后仍对志业一以贯之。此次胡适一反常态,大加痛责,实在让罗尔纲意料不到。这是因为在胡适眼里,罗尔纲开始走歪。
胡适在信中特别提到:“这种题目是做不得的。这种题目就根本不能成立。”第二句容易理解,第一句就比较蹊跷。为什么这种题目就做不得?泛泛而谈,搞点小钱糊口不行吗?胡适本人不也经常做泛泛而论的演讲或者报章文字吗?怎么一到了罗尔纲这里,就做不得了呢?愚意度之,这篇文章无论从文品立意,还是治学方法,都犯了胡适的忌。
![]()
治学方法方面,现在学界解释很好,不用多说。文品立意则是在胡适论学背后的弦外之音。胡适有士大夫的情怀,自视甚高,更要求门下明确站队,遵从教诲,光大自己及门派。罗尔纲在这篇文章中,明显偏离了胡适的轨道。贫苦出身的罗尔纲,对清朝没有多少好感,但却忘了胡适、陈寅恪等不少亲友的父辈就是前清士大夫。大意的他就管头不顾腚地痛批清代士大夫“好利”,骂他们是“顺民走狗”,本意虽非骂胡适亲友,但是瓜田李下,多少还是有映射之嫌,难免会引起胡适的强烈反感。骂人骂到太岁头上,出乎意料地辱及先人,是罗尔纲和胡适事先都没有想到的。而罗尔纲作这篇文字,本意也非认真研究。用他自己的话,为凑字数赚稿费,糊口补家。如此卖文为生,形同“文丐”,虽不得已而为之,但传出去终究不好听。
如何对待名利和道德学问上,年轻贫困的罗尔纲没有胡适老练,看得长远。在重义轻利的传统中国,读书人又不好公然畅谈,所以最好心知肚明不去戳破,闷声发大财。以学术为志业,就要注意避免名利之论的雷区,不去做这种令自我尴尬的题目或陷阱。否则为了糊口就大肆囫囵吞枣,曲学阿世,甚至不惧戳破父辈和自己的遮羞布,虽能解一时饥渴,却有辱斯文,也是日后发展的重大隐患。做这种急就章,形同公开的小辫子,食言而肥,不是好利的结果吗?有朝一日你若走上类似士大夫的位置,又该如何面对之前的言行?不是打自己的脸吗?还能继续混迹于学术圈吗?此所谓贪小利而毁大节也!罗尔纲当时年轻无知,就不自觉地捅了这层纸,似有下滑的趋势。如不及时当头棒喝,接下来这个学生还不知道为了钱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比如杜八卦、揭丑闻、扒老底、叛师长、吃同类、毁根脉之类的事情,不一而足。以罗尔纲之人品,不会这么干。但是老奸巨猾的胡适,则未必不作如是想及提早防范。
作为师长的胡适不能直接挑明谩骂,更不能直接批评罗尔纲因为穷困而粗滥卖文。真要是说出口,无异于对狷介的罗尔纲扒裤子绝交,要么逼得罗尔纲退圈不再搞学问,要么逼他跑到自己的敌对阵营,甚至逼死体弱多病的罗尔纲。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结果。聪明的胡适,没有直接触及这个问题背后的尊亲之讳和文品学伦,给罗尔纲留了面子,只拿治学方法说事,解释这种题目为什么不能做。收到罗尔纲解释的长信后,胡适看到斥责有效,孺子可教,就转变教育策略,热心给他推荐发表和工作的机会,让罗尔纲感激。此番打棒子和发枣子的言教,非常成功,重新端正了学生的人生方向和治学方法,更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作文要有规矩,不仅要有方法准则,也要有学养品德,不要随意地粗制滥造和曲意逢迎,而应尊师重教,讲究规矩,认真研究,可以更体面地生存和发展。
余音未远,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规矩,是始终要牢记和践行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