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掌握了风洞,谁就等于握住了天空的命脉。”
2. 这句话放在今天来看,分毫不差,甚至比过去更具分量。
3. 我国在风洞技术领域的成就,已达到全球瞩目的领先水平。
4. 国际上若想借用这类尖端设施,每增加1马赫速度等级,费用动辄以亿元起步计算。
![]()
5. 据传,法国曾有意申请使用15马赫级别的风洞设备,报价高达15亿元人民币。
6. 欧洲国家若要接入20马赫的测试平台,需支付接近40亿的资金门槛。
7. 而美国即便愿意承担50亿的巨额成本,申请使用30马赫风洞时,仍被要求必须共享相关科研数据。
8. 尽管定价高昂,需求依旧源源不断,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拥有真正硬核的核心装备作为支撑。
![]()
9. 以JF-22超高速激波风洞为例,它能产生高达35倍音速的气流环境。
10. 相当于每秒可推进超过10公里,这一性能指标将欧美主流风洞远远甩在身后。
11. 千万别误以为风洞只是简单的“吹风管道”,其建造难度堪称工程极限的巅峰之作。
![]()
12. 当超高速气流与结构表面剧烈摩擦时,风洞内壁需承受1800℃至18000℃的极端高温。
13. 此温度足以熔化绝大多数常规金属材料,仅此一项技术壁垒就让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
14. 同时,该系统瞬时功率可达15000兆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15. 若无强大的国家电网和能源保障体系支撑,根本无法实现稳定运行。
![]()
16. 从这个角度看,前期投入虽大,但回报极为可观。
17. 风洞是飞行器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面试验舞台”。
18. 无论是东风系列导弹的高命中率,还是神舟飞船多次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
19. 五代战斗机快速列装,六代机型稳步推进;
20. 其背后都离不开风洞中成千上万次的模拟验证与优化调整。
![]()
21. 导弹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分析,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的热防护设计;
22. 所有这些关键环节都能在地面环境中高度还原真实工况,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23. 反观当前美国方面,虽计划于2028年完成高超音速武器部署,
24. 但由于缺乏足够先进的风洞支持,整体进度严重滞后。
25. 六代机的研发更多停留在概念展示阶段,依赖PPT进行技术论证,实际进展缓慢,差距正在被拉大。
![]()
26. 一段始于1997年的传奇
27. 中国风洞今日的国际地位,并非一朝得来,而是三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默默耕耘的结果。
28. 站在这条科技长河源头的,是现年97岁的俞鸿儒先生——他比新中国还早出生21年,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奠基人”。
29. 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刚归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时便清醒认识到:没有自主风洞,一切空中装备都是纸上谈兵。
30. 流体力学问题极其复杂,即便未来计算机算力再强大,也无法完全替代物理实验的真实反馈。
![]()
31. 当时国内风洞技术几乎为零,他立即召回在美国深造的师弟郭永怀,并评价道:“郭永怀一人抵得上两个我。”
32. 郭永怀经过深入研判认为,传统风洞建设耗资巨大、能耗惊人,不适合当时国力薄弱的国情。
33. 于是果断转向更具前瞻性和经济性的激波风洞路径,并将这项重任托付给年仅30岁的青年学者俞鸿儒。
34. 他还给予充分信任:“给你十年时间,放手去做。”
35. 俞鸿儒不负众望,大胆选择了技术风险更高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案。
![]()
36. 实验期间爆炸频发,实验室常常满目疮痍,碎片四散。
37. 但钱学森与郭永怀从未责备,反而鼓励团队从每一次失败中提炼规律、积累经验。
38. 在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驱动下,1969年,俞鸿儒仅用8万元加工费,
39. 成功将原本昂贵的合金喷管替换为国产铸铁材质,建成了我国首座实用化激波风洞JF-8。
40. 这一成果直接支撑了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关键研发,成为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起点。
![]()
41. 不幸的是,在JF-8即将全面投入使用之际,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英勇牺牲。
42. 救援人员发现,他的遗体紧紧抱住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未曾松手。
43. 得知噩耗后,俞鸿儒立下誓言:“一定要把中国的风洞做到世界顶尖,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44. 此后数十年,他持续突破技术瓶颈,1998年主持建成国际首座爆轰驱动型风洞JF-10。
45. 2001年又率先提出双爆轰驱动新机制,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
46. 到2012年,在他的指导下,JF-12复现风洞正式落成,总投资仅4600万元,
47. 却实现了对飞行状态的高精度模拟,技术水平领先欧美至少二十年。
48. 如今我国已形成三大世界级风洞集群布局,JF-12与JF-22协同作业,
49. 可完整覆盖从亚音速、跨音速到高超音速的全速域测试需求。
50. 更令人敬佩的是,每逢申报重大科技成果奖项,俞鸿儒总是主动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末位,优先推荐年轻科研人员。
![]()
51. 2024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时,他依然谦逊表示:“我只是搭了个台子,唱戏的是后来人。”
52. 中国科学院以“大音希声”四字概括其一生贡献,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精神境界。
53. 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构筑起中国尖端科技崛起的坚实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