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子鱼、老头鱼、土憨包,这应该是大家熟悉的名字,但是在印象里,这种鱼不是长不大吗,可我这次放假却钓了条2斤多的,当时可把激动坏了。
不过旁边的钓友却非说这是外来物种,还说是从泰国引进的淡水鱼,当时可把我弄懵了,但是我带回家烧来吃的时候,味道却非常的鲜!
带着好奇心便去了解了一下这种鱼的来历,结果它的遭遇着实让我有些意外。
![]()
原来我钓到的这种鱼,它并不是我们从小钓到的中华沙塘鳢,而是从泰国引进的云斑尖塘鳢,因为身形像剥了壳的春笋,又从泰国引进,被俗称为泰国笋壳鱼。
脑袋扁平得像被踩过一脚,眼睛长在头顶,全身布满深褐色条纹,还能跟着环境变色,藏在石缝里时跟土块没两样。
不过你别看它长得磕碜,肉质却非常的细嫩爽口,清蒸的时候撒点姜丝就能释放它的鲜味,在珠三角一直是 “河鲜贵族”,动辄卖几百元一斤。
![]()
只不过云斑尖塘鳢跟中华沙塘鳢长得极为相似,大部分情况下都难以区分。
云斑尖塘鳢在泰国能轻松长到10多斤,可在在咱们国内40多年了,绝大多数连2斤都难突破,这也人忍不住感叹:云斑尖塘鳢在中国活成“永久少年”!
云斑尖塘鳢的老家在东南亚江河里,日子过得相当 “滋润”。通常6 月龄就能长到 15-20 厘米,18 月龄体重能飙到 400-700 克,高龄个体能长到 60 厘米,体重直奔 12 斤。
它们白天躲在洞穴里养精蓄锐,晚上出来觅食,7 厘米以上就开始捕食小鱼小虾,一旦猎物靠近,猛地冲出去一口吞下,耐饥饿能力还强,饱餐一顿能扛好几天。
在泰国的水库里,没有过多捕捞干扰,它们能安安稳稳长到成年,甚至成为水域里的优势物种。
![]()
可自从 1975 年台湾从柬埔寨把它们引进来,这鱼的 “生长剧本” 就彻底改写了。
1987 年广东跟进引种,1988 年成功实现人工繁殖,1999 年珠江水产研究所又从越南补了一批种鱼,按理说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活率从最初的 10%-30% 提到了 70%-85%,体型该越来越大才对。
但现实是,不管养殖还是野生,国内的泰国笋壳鱼很少能超过 2 斤,连原产地的零头都不到。
最直接的原因,得算在 “吃货和钓鱼人” 头上。这鱼实在太好吃了,市场需求一上来,捕捞就没停过。
自然水域里,只要有笋壳鱼的消息,钓鱼人能连夜赶过来,广西那个水库光鱼票就 500 元一天,照样有人抢着去,钓上来的鱼哪怕只有半斤重,也能卖个好价钱。
更别说专业捕捞队,撒网、下地笼,只要能抓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
要知道,泰国笋壳鱼的生长周期不算短。从 2 厘米的鱼苗长到 10 厘米的鱼种要 4 个月,再长到 400 克的商品规格还得 6-7 个月,算下来至少要 11 个月才能勉强达到 8 两重。
可在自然水域里,它们刚长到半斤就成了 “目标”,根本等不到成年。有钓友开玩笑说:“这鱼不是长不大,是没机会长大,刚有点分量就进了餐桌。”
养殖端的 “催熟” 也限制了它们的体型。养殖户算得很清楚,养 12-16 个月,鱼长到 1-2 斤时上市最划算,饲料成本和售价能算出最优解。
要是养到更大体型,不仅要多喂半年以上的饲料,过冬时还得加温保暖,风险和成本都翻番。珠三角的养殖基地里,偶尔能长出 3 斤以上的个体,但根本不会流入市场,大多留作亲鱼繁殖,普通食客很少能见到。
![]()
虽然泰国笋壳鱼耐低氧,能适应酸性水体,甚至能在盐度 15 的咸淡水里存活,但对温度特别敏感,16℃-35℃才是生长黄金期,低于 11℃就会死亡。
在东南亚全年温暖,它们能不停生长,可到了国内南方,冬季水温常常跌破 16℃,生长基本停滞,一年里真正能长肉的时间少了三四个月。
长期下来,同样年龄的鱼,国内的比原产地的轻一半都不奇怪。
加上泰国的江河里,轮虫、枝角类这些浮游生物到处都是,小鱼小虾密密麻麻,笋壳鱼从鱼苗阶段就能敞开吃。
可在国内自然水域的食物并没有这样丰富,这也在一方面限制了它们的生长速度。并且有水产专家做过实验,在饵料充足的池塘里,笋壳鱼一年能长到 1 斤多,可在食物匮乏的河道里,两年都难突破半斤。
![]()
更有意思的是,这鱼的 “宅属性” 把自己坑了。它们天生喜穴居,活动范围就在栖息地附近,不会主动追击猎物,只会埋伏在石缝里等食物上门。
这种习性在原产地很安全,却在国内成了 “致命缺点”。钓鱼人摸清规律后,专找岸边石头堆、桥墩下打窝,把软虫饵停在洞口晃几下,笋壳鱼一准儿上钩。
不像其他鱼类能游到深水区躲避,它们守着洞穴不动,自然更容易被捕获。
![]()
有人担心这外来物种会像清道夫一样泛滥,可现实恰恰相反。
泰国笋壳鱼繁殖能力不弱,性成熟的雌鱼腹部能装满鱼卵,养殖池里一年能繁殖两批鱼苗。但它们的美味成了 “生态刹车”,不管是逃逸到江河里的,还是自然繁殖的幼鱼,没等种群扩张就被吃得七七八八。
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监测显示,南方江河里的笋壳鱼种群数量一直稳定,从没出现过泛滥迹象,反而需要靠养殖补充市场。
反观咱们本土的笋壳鱼,沙塘鳢,日子更不好过。这鱼俗称呆子鱼、虎头鲨,成年才 2-3 两重,对水质要求极高,这些年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少见。
泰国笋壳鱼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缺,可谁也没想到,这外来的 “替代品” 也没能逃过 “长不大” 的命运。如今市场上卖的笋壳鱼,90% 以上来自养殖,野生的反倒成了钓鱼人炫耀的 “战利品”。
![]()
细细想来,云斑尖塘鳢笋都到咱们国家40多年了,依旧没混出个模样来,还真是有些为难它们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钓过或吃过泰国笋壳鱼,你觉得跟咱们本土的沙塘鳢相比,谁的味道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