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佳桂
“齐云山房”乃吾南京大学同窗汪寅生学兄的斋号。提起寅生兄,不由的就想起十年前拜读他的书法集后,为了向他索书竟写了一首小诗的逸事来。诗云:
温文尔雅彰性情,见字如面忆石城。
提按转折奏古调,行云流水秀风神。
静似幽兰溢香远,动若风荷含心声。
余有斗室尚素颜,蓬辉何期问寅生。
这或许是一种“雅索”吧?但现在回想起来倒品出了一种同窗友情的温馨!
汪寅生,1950年生人,字昱辉,号徽州人,是省新闻单位高级编辑/记者,更是著名的毛笔和硬笔“双料”书法大家,是江苏硬笔书法创始人和领军人物,其头衔和荣誉甚多,名字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艺名家大辞典》等。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的数十年里,他为了攀登职业与艺术双峰,可谓“风禾尽起知行路,功不唐捐玉汝成”。退休近二十年来,仍然退而不休,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毛笔书法与现代硬笔书法,砚田精研,笔耕不辍,不断将个人书法作品及其创作心得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同时,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的精心组织或参与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与讲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
汪寅生(右)和作者在“齐云山房”工作室
寅生兄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照顾长年患病的同窗爱妻,历尽职场波折,含辛茹苦,无怨无悔,更可圈、可点,在同学和朋友间一直传为美谈,令人由衷敬佩!
寅生兄乃黄山市休宁县人,其家乡就坐落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齐云山下。这一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不仅集丹霞地貌、山光水色于一体,风景壮美,环境养人;而且,文物古迹众多,摩崖石刻、道教文化遗存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寅生兄生于斯,长于斯,深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薰淘,幼学之年即埋下了书法“基因”,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其一方乡贤父亲的指导下,以砖瓦石板当纸,以山泉作墨,练习书法。正因为寅生兄对家乡的齐云山深怀敬畏与感恩之心,念兹在兹,遂将“齐云山”引为斋号,名“齐云山房”,此心不越,一生延用,并无别称。
吾因对书法情有独钟,时作“门外书话”之类小文,竟被学兄引为“同道”,既感荣耀、又不胜慌恐。
![]()
汪寅生(左)和作者在“齐云山房”书斋
因与学兄尚有另一种关系,即“安徽老乡”,便受偏爱,常予其书法佳作和作品集见示。吾心生好奇:这“齐云山房”究竟是何样文脉宝地,怎么会源源不断地出品那么多传统书法底蕴深厚、独树一帜的“真草篆隶”来呢?
终于,一探究竟的机会来了!
2023年10月16日,丹桂飘香,金风送爽,在同班同学重返母校举办“南大相逢50年”欢聚活动结束后,受寅生兄特别邀请,先往其工作室茶叙;又至府中“齐云山房”书斋观摹。终于了却一次期盼已久的雅集,甚是欢喜。茶浓暖心,墨香动情,催成小诗一首,纪事抒情,以为纪念。诗曰:
文气充梁醉煞人,挥毫成锦展风神。
退笔守真通经卷,抱朴追贤铸砚痕。
黉门矢志敢独步,蓬阁含辛未沉沦。
翰林拾趣堪寄兴,福田昌茂凭脱尘。
注:2023年10月17日南京归来诗成,2025年10月4日补记序文,于合肥塘西河畔“榆木柴房”。
汪寅生书法作品欣赏
![]()
![]()
![]()
![]()
![]()
![]()
![]()
编审丨大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