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朋友发来消息:"我儿子把书包从三楼扔下去了,说再逼他上学就跳楼。"这条消息让我想起上周在心理咨询室见到的场景:15岁男孩蜷缩在沙发角落,母亲举着成绩单声泪俱下:"全班倒数第三,你让妈妈怎么活?"男孩突然暴起,将茶几上的玻璃杯摔得粉碎。
![]()
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上演。当青春期孩子抛出"我不读了"的宣言时,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恐慌:担心学业中断影响前途,害怕孩子沦为"问题少年"。于是,有的连夜联系重点中学插班,有的切断网络没收手机,更有甚者直接押送孩子到校门口。但这些强硬手段往往换来更激烈的对抗——逃学、自残、闭门不出,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一、被忽视的情绪火山
青春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关键期,这个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要到25岁才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睾丸激素或雌激素的激增让青少年情绪如坐过山车。当孩子说"不读书"时,表面是抗拒学习,背后可能藏着多重情绪地雷:被同伴排挤的孤独感、考试失利的挫败感、父母过高期待的压迫感,或是单纯想证明"我能决定自己的人生"。
某重点中学心理老师分享过案例:初二男生突然拒绝上学,家长以为是沉迷游戏。咨询后发现,真正原因是数学老师当众嘲笑他计算慢,导致他每次走进教室都产生生理性呕吐。这种因具体事件引发的心理创伤,若不被看见,就会演变成对学校的全面抗拒。
二、沟通的"三要三不要"
面对拒学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按下"暂停键"。不要质问"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要比较"别人家孩子怎么行",更不要威胁"不读书就去打工"。这些话语如同火上浇油,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尊重。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创造安全对话场域:选择孩子放松的时刻,比如散步时或吃零食间隙,用"我注意到"代替"你应该"。可以说:"妈妈发现你这周都没碰作业本,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做情绪翻译官:当孩子说"学校烂透了",不要急着反驳,而是尝试解码:"是不是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或者和同学相处不开心?"
重建掌控感:与其替孩子做决定,不如给出有限选择:"这周我们先每天去学校两小时,慢慢适应好吗?"或者"你想先解决数学还是英语的问题?"
三、比返校更重要的成长课
某教育研究院跟踪调查显示,经历过拒学阶段的孩子,若得到正确引导,83%能在半年内重返校园,且后续抗压能力显著增强。这些孩子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面对挫折、表达需求、管理情绪——这些"软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
北京某重点高中开设的"成长型课堂"给出了新思路:每周三下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情绪管理工作坊、职业体验日或创意写作课。校长发现,当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学生的内驱力反而被激发。
当孩子说出"我不读了",这其实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比起急着把他们推回轨道,不如先蹲下来,听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那些在青春期暂时迷路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紧箍咒,而是一盏能照亮内心的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