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光漫过巩义涉村镇,一部聚焦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电影《黄河边的水花》,即将于2025年10月中旬在此开机。这部由河南峰域文化、洛阳野狼影业等四家豫企联合出品,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涉村镇政府支持的作品,以村支书黄水花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不仅解答“黄河文化是什么”“乡村振兴怎么走”,更由洛阳籍导演泷夫操刀,让黄河岸边的烟火气与实干劲,即将通过大银幕走向全国。
![]()
一、黄河文化不只是传说:黄水花的故事里藏着“活灵魂”
“黄河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滩区百姓手里的锄头,是苦日子里不肯低头的韧劲。”导演泷夫的这句话,道破影片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主人公黄水花的人生,正是黄河精神的生动注脚:生于黄河拐弯处的葫芦沟村,9岁照顾残疾弟弟、高中辍学撑起家,遭遇家暴、丈夫离世后被贴“扫把星”标签,女儿被拐、亲人接连离去的打击下,她仍像黄河边的野草般扎根生长。
![]()
影片中,黄河是精神符号而非背景板:水花流转撂荒土地时,镜头掠过见证世代“靠河而生”的老槐树;带领村民搞产业时,河南大鼓的节奏成了农耕文明与现代发展的交响;她在省城捡到20万现金苦等失主的细节,暗合“黄河水养人,也教人实在”的乡风。更难得的是,影片没把黄河文化拍成“老古董”——二十四节气成了合作社种植指南,古渡口变身网红打卡点,方言俚语成了地域风情密码,大鼓秧歌、采连翘、做手工面的场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融入剧情。“我们要让观众看到,黄河文化是普通人用双手把穷山村变幸福家园的当下实践。”泷夫说。
![]()
二、乡村振兴不是口号:从“年入千元”到“年入三万”的实干路
“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门路”——这是黄水花当选村支书的承诺,也是影片还原的乡村振兴路径。故事不回避痛点,而是用细腻叙事展现“从0到1”的蜕变:
破解“土地撂荒”死局时,水花顶着骂名流转百亩土地,成立“黄河龙农民合作社”,像极了巩义涉村镇的真实实践:荒草坡变药材基地,外出打工者返乡种地。村民李屯夫妇从反对到主动学种植的转变,打破了“守着黄河饿肚子”的旧观念。
![]()
打破“谁来种地、怎么种”困境时,水花找回打工的儿时伙伴,邀农技专家授课,引企业投资让药材通过电商外销。这种“能人带动+外力扶持”模式,正是巩义乡村振兴的写照——返乡青年带技术,文旅融合拓市场,“空心村”成了“活力村”。
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时,影片的高光不只是村民收入从1000元涨到3万元,更有乡风蜕变:赌博迷信消失,文化广场、非遗工坊兴起,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被改。游手好闲的张乱变身种植能手的情节,道出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既要“口袋鼓”,更要“精神富”。
![]()
而水花在暴雨冲毁菜地时痛哭、被质疑时抹泪、招商被骗后想放弃的“不完美”,更让故事真实可感——乡村振兴从非坦途,需如黄河水般“遇山开山”。
三、为何选定巩义?这里是“天然片场”
制片团队走遍沿黄九省后,最终将开机地定在巩义涉村镇,只因这片土地是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完美结合体”。
![]()
巩义是黄河文化“活化石”: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既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貌,也有康百万庄园等文化遗产。影片所需的古渡口、石屋窑洞、滩区农田,在涉村镇随处可见;黄河号子、大鼓秧歌等非遗,能为影片注入文化深度。“葫芦沟村”以当地村落为原型,石头农房、山间药材、河南方言,都是真实生活肌理。“不用搭太多布景,巩义村庄本身就是‘天然摄影棚’”。
![]()
同时,巩义是乡村振兴“示范窗”:依托黄河生态廊道,涉村镇发展药材种植、改造民宿搞文旅,与影片剧情高度契合。巩义文旅部门从筹备阶段就深度参与,协调取景地、非遗传承人,助力影片还原真实。更重要的是,巩义“影视+文旅”生态成熟,此前《大河儿女》等作品在此取景,影片上映后,涉村镇或成新打卡点,带动当地发展。剧组也承诺优先采购当地农产品、雇佣本地人,让拍摄惠及村民。
![]()
四、导演泷夫:用“三个真实”拍好时代故事
作为河南人,泷夫对黄河文化有“骨子里的理解”。此次执导,他以“三个真实”打造有温度的作品:
![]()
人物真实,不塑“完美英雄”:黄水花有被家暴的无助、创业失败的崩溃、与女儿相认的忐忑,“她不是天生勇敢,而是在苦难中不得不坚强”。饰演者提前1个月进驻涉村镇,学种地、做手工面,只为演出黄河女儿的韧劲。
![]()
细节真实,用“烟火气”传情:镜头会捕捉黄河边的野花、饭桌上的黄河大鲤鱼、硬化后的村道,“水花用《民法典》劝拆违”“暴雨中守菜”等情节,均取材于巩义真实案例。“采风半年收集20多个故事,这些细节比‘狗血剧情’更有力量”,编剧说。
![]()
情感真实,以“小叙事”载“大时代”:通过水花对家乡的眷恋、村民态度的转变、返乡青年的选择,让观众共情。“不想喊口号,而是用‘帮老人垫医疗费’‘一起修水渠’的小事,让乡村振兴有温度”,泷夫强调。
![]()
五、出品方力挺:这部电影有“三重价值”
四家豫企联合出品,看重的是影片的“三重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影片记录黄河号子、手工面制作、祭河仪式,将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存档”,“十年后观众看片,就能知道今天的黄河乡村与文化”。
乡村振兴价值:影片中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等“可复制经验”,或将转化为“实践手册”,为其他村庄提供参考,“希望电影不仅打动观众,还能给从业者思路”。
女性力量价值:聚焦“新时代乡村女性”,填补市场空白。黄水花能谈招商、能反对陋习,“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女性的力量”。
![]()
结语
从巩义黄河滩到全国银幕,《黄河边的水花》不仅是一次影像创作,更是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2025年10月开机、2026年上映后,观众将通过电影看到普通女性的成长、穷山村的蜕变,读懂黄河文化的底蕴,看见乡村振兴的可能。这朵黄河边的“水花”,终将汇成时代浪潮,让更多人听见黄河岸边的新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