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在20世纪90年代走进大众视野:一开始,她大多以配角身份同当时的丈夫汤姆・克鲁斯搭档,后来,凭借在那个时代许多经久不衰的邪典经典里担当主角,她带着耀眼又独特的感觉跻身一线女星行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奥斯卡终于向她抛出橄榄枝,为她长期以来被低估的演技正名——2002年,她凭借《时时刻刻》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眼看就要步入中年,即使她想要就此停下脚步,安于现状地享受荣誉,也不会有人对她指手画脚,但是妮可没有这么做。
一年后,她出演了拉斯·冯·提尔执导的先锋派剧情片《狗镇》;从那以后,“与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导演合作”成为她的职业信条——乔纳森·格雷泽、朴赞郁、欧格斯·兰斯莫斯都在其中,即使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她也曾经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配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工作。 她和女导演的合作也是硕果累累且令人惊讶的:从小有名气的简坎皮恩、索菲亚科波拉到被严重低估的苏珊娜比尔、卡瑞恩库萨马,都曾和她合作过。妮可的神奇之处在于,她能让每部电影变得更美观,但是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拯救”电影,因为她选剧本的眼光太好了。
在美国电影学会(AFI)为她颁发实至名归的终身成就奖数周后,我们也将以 “评选她十大最佳电影” 的方式,向这位演员致敬。有些未入榜的作品,放在其他演员的履历中或许已是巅峰之作;而这份榜单中的影片,多部堪称过去数十年里的佳作。
10. 《淑女本色》(The Portrait of a Lady,1996)
![]()
那些不太熟悉亨利·詹姆斯的观众,美国作家的文字就像是严冬一样冷酷又晦涩,句子像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样连绵不绝,故事对于新手来说就像雾中迷踪一般难以理解,总而言之就是很难改编,但是如果有人能够做到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简·坎皮恩,没有人会比她更合适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地方在于妮可·基德曼扮演伊莎贝尔·阿彻时的表现非常好,在这部影片里她再次塑造了一个“坚守道德操守但又与周围腐败环境格格不入”的女性形象。
阿彻继承遗产时,坎皮恩用镜头细致展现19世纪末的华美风貌,精致布景和服装遍布全片,影片视觉语言里有浓重的“绘画质感”,熟悉坎皮恩代表作《钢琴课》《犬之力》的人定会感到亲切,女性主义仍是她创作的重要支柱,这也是她的特点之一, 詹姆斯原著探讨阶级、时代、性别规范对金钱社会约束的加重,在妮可与约翰·马尔科维奇(其职业生涯最佳之一)的对手戏中得以传达,坎皮恩改编的情感也得以呈现,是两位作家巅峰时期的合作成果,被人们所忽视的电影明珠
9. 《小岛惊魂》(The Others,2001)
![]()
西班牙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的这部心理恐怖片,把经典鬼故事框架里加了个巧妙设定,妮可饰演的格蕾丝,她的孩子们有“光敏症”(对光线极度敏感),这给影片“大量场景在黑暗中展开”提供了合理叙事理由,导演和摄影指导用烛光打光,在黑暗中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还展示了二战后泽西岛广袤、苍凉的乡村景致,屋里屋外,影片氛围总是不祥又诡异,隔绝感迎面而来,好像没有任何逃脱的可能。
格蕾丝面临的矛盾就像妮可演绎过的许多角色那样,一方面是照顾生病的孩子,另一方面要抵挡住闯入住宅的幽灵,前者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后者则是依靠肢体动作以及台词来表达强烈的共情,此外还有她与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英国被低估的性格演员,扮演她的丈夫)之间那种“略显生硬”的化学反应,妮可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实力以及自身的明星效应,让这部带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西班牙恐怖电影最终获得了2.1亿美元以上的全球票房成绩,并登上了票房冠军的位置。
8. 《牡丹花下》(The Beguiled,2017)
![]()
作为妮可在高产的2010年代另一部代表作,《牡丹花下》本来是部好作品,但是由于导演的其他更加出名的作品掩盖了它的光辉,所以如果观众期待的是社交媒体上所吹嘘的“索菲亚·科波拉美学”,那么翻拍自上世纪70年代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同名电影的作品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是科波拉对于“父权制度”以及“性别关系如何影响心理”最富有层次感和深度的一次尝试,妮可与科林·法瑞尔、科波拉御用演员克尔斯滕·邓斯特合作,饰演一所女子寄宿学校的校长——一个受伤的内战士兵闯入校园,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妮可的这个人物非常神秘,她总爱搞些操纵别人的把戏,动机成谜,这样的复杂角色最让演员着迷了,“南方哥特式小说”的背景与调性,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出阵容都没经历过这般境况,但他们却处理得很得心应手,科波拉的一次场景安排就是“大师课”,那座豪华乡村庄园成了故事展开的舞台,这里弥漫着一种压迫感,不过给演员提供了足够大的表演空间,看看电影海报就晓得群戏的构图不错,妮可站着直挺挺地俯视士兵,这是她“肢体表演”最优秀的地方,也是科波拉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7. 《宝贝女孩》(Babygirl)
![]()
哈莉娜·莱因执导的这部情色剧情片紧贴时代脉搏,根据着“性别角色”“年龄差恋情”以及“所谓‘女总裁’女权主义”展开非常现代性的探讨,这部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两位主演极具魅力的表演,新星哈里斯·迪金森扮演迷人的年轻实习生,妮可·基德曼扮演百万富翁罗米,在妮可的演绎之下,“权力”与“脆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强势CEO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不安,对于罗米来说,这种不安由于“50岁以上女性要面对的性与职业双重标准”而更加剧烈。
因为这部片子把复杂的两性关系直接表现出来,所以很快就在网上聚集了一群粉丝,导演哈莉娜·莱之前凭借《尸体游戏》证明过自己的“紧跟时代创作能力”,在《宝贝女孩》里变成“表情包镜头”的运用,虽然有时会妨碍故事发展,让人看不到角色间的热烈感情,但是和角色所处的“精英圈层”很合适,这些人并不是坏人,只是被困在一个“奖励犬儒主义、否定真诚”的环境里,妮可的表演就是这种矛盾情感的载体——她本来该靠这个角色再拿一座迟来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6. 《重生》(Birth,2004)
![]()
乔纳森·格雷泽的《重生》,如果我非要对这部电影进行一些描述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路易斯·布努埃尔式前提以及大卫·芬奇式的导演风格的一部作品,并且这样的评价是合理的,因为这部电影的联合编剧让-克劳德·卡里埃曾与著名的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合作过,在此之前拍摄的一些电影作品如《十二宫》、《心理游戏》等都是由相同的摄影指导负责完成的,事实上,《重生》这部悲伤和重生的高概念惊悚片中,导演格雷泽采用了十分克制的态度来对待,其试图去面对故事中出现的那种荒诞的感觉,细致地描绘出了一个家庭因为遇到了离奇的事情之后而不得不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的过程。
妮可扮演的安娜,刚刚和未婚夫约瑟夫(丹尼・休斯顿饰,同样精彩)订婚,可是还没走出十年前丈夫去世的阴影,一个神情古怪,说话直白的小男孩闯进她的公寓,说他是“丈夫转世”,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引发了关于“永恒之爱”的探讨。格雷泽曾经表示过自己构思这部电影的时候把它当成“一则现代童话”——对于那些童话故事里荒诞又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他一点都没有避开,《妮可与男孩共浴》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舆论风波;其实这部片子最早上映时反响很一般,直到过了十年才被人重新认识到现在来看,格雷泽的目的非常明确,《重生》成为了一部让人看了心里发冷但是又很有感情冲击力的剧情片——而妮可富有感染力并且让人感到心碎的表演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灵魂所在。
5. 《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
巴兹·鲁赫曼最棒的作品,常常凭借标志性的视觉炫技和导演的个人风格,讲述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传达最朴素的人生真理,《红磨坊》就是如此,它本质上只是一则爱情故事,一部老式音乐剧——两个魅力四射的主角因为歌声和奇观相遇,鲁赫曼用百老汇、滑稽剧和先锋艺术的混合风格,把发生在巴黎标志性歌舞剧院里的浪漫故事,变成了影史上最令人振奋的观影体验之一,相比鲁赫曼其他作品而言,这部片子的“疯狂”更有章法,也更深刻:亢奋的镜头语言,恰好抓住了“陷入热恋时的心跳”。
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妮可·基德曼的磁力魅力——在歌舞剧院的舞台上,她是最迷人的亮点,舞台下,则是一个脆弱而富有同理心的人,她与伊万·麦克格雷格之间真实的化学反应:有时很有趣,有时很温暖人心,这给了鲁赫曼一种叙事上的重点和情感内核——这是他以前的作品所缺少的,《红磨坊》的视觉盛宴没有让人眼花缭乱,而是温暖人心并且令人兴奋不已,由妮可极具感染力地主演所带来的影响力使得她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且还帮她在一场非常高调地与汤姆克鲁斯离婚之后重塑了她的公众形象。
4. 《时时刻刻》(The Hours,2002)
![]()
《红磨坊》之后仅仅过了短短一年时间,《红磨坊》这部新的剧情片就帮妮可抱走了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为了饰演那位著名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特意戴上了假体鼻子,这是她的标志性的妆容呢!导演斯蒂芬·戴德用三线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其中一条是讲到伍尔夫创作《达洛维夫人》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另一条则是聚焦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一位家庭主妇(朱丽安·摩尔饰),最后一条就是讲述现代社会当中一位失去孩子的职场女性(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大卫·黑尔撰写的剧本在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时没有落入俗套的窠臼,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三个女人如何应对心理问题、生活的疲惫以及和男人的关系”,这样一句话便让人们自己去思考这三个女人之间的联系。
无疑,这部影片戏剧性的力量是来自于三位才女演员的精湛演技,但是妮可则无疑是“惊艳”,要扮演弗吉尼亚·伍尔夫本身就很难,这位作家很聪明,这使得很多读者和传记作家都很难搞清楚,但妮可敢于尝试,她从外表到内心都被“转化”成了角色本身,她让历史尘埃中的伍尔夫苏醒过来,她的对于“解放与创作自由”的追求非常现代感十足,给摩尔和斯特里普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对比背景,还有就是菲利普·格拉斯一首美妙的配乐值得赞扬—他后来以此为基础写成了同名歌剧。
3. 《狗镇》(Dogville,2003)
![]()
妮可跟同辈演员最大的差别,大概就是她在剧本上的选择,她在两年时间里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且凭借《时时刻刻》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奖项,这时候她已经站在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但她依然选择了接拍《狗镇》,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显然没有商业价值的项目,这个电影不仅来自于丹麦离经叛道又颇具争议的导演拉斯·冯·提尔之手,而且它还是对电影形式的一种“布莱希特式解构”,在这个故事中小镇被表现成一个空旷的摄影棚,只有线条和标记来区分建筑,这样的大胆尝试也是冯·提尔在“道格玛95”运动中的探索(他在该运动中与同伴一起试图用一系列规则来摒弃当代电影的虚假造作)。
不过《狗镇》并不排斥电影的“人造性”,它恰恰想要强调这一点,所以就有了颠覆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妮可演格蕾丝时那种“沉静中带着韧性和力量”的表演,《狗镇》大概只会成为一个小众的艺术片,而不是流传至今的现代经典,格蕾丝在“狗镇”寻求庇护,妮可把她的绝望和迫切感演绎得很有感染力,按照冯·提尔一贯的风格,她在角色身上受尽了折磨,但是她始终保持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尊严和骄傲, 这部片子看着让人心疼,可是又放不下——是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也是“大众能接受的先锋派杰作”。
2.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
妮可在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又一个大胆的举措就是和前夫汤姆·克鲁斯一起去了伦敦,与传奇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联手,花费400天时间拍摄了《大开眼戒》,这是库布里克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也是现在最被推崇的作品:画面精美、表演精彩、探究性别规范和两性政治。
影片的张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鲁斯和妮可的真实关系,克鲁斯扮演的角色笑容灿烂、英俊迷人但天生疑心病重,卷入了一个神秘的面具邪教;而妮可则更加沉着坦率,敢于展现自己的性魅力,在银幕上的气场完全压过了男性对手。电影开场的一个关键场景很有代表性,她引诱了一个追求者之后又拒绝了他;与此同时她的丈夫正在走廊另一头努力抵挡两个模特的示好——这种对比给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并且为库布里克接下来两个小时对“两性政治”的探索埋下了伏笔,《大开眼戒》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愿意接受它那种“夸张戏剧感”的人,一定会被这部电影一层层揭开的神秘和情欲所吸引,电影有很多内涵,而且妮可正处于表演巅峰,她很好地表现出了复杂女性气质的各个方面。
1. 《不惜一切》(To Die For,1995)
![]()
若要在电影史殿堂里给妮可・基德曼选一个标志性形象,我肯定会挑她在格斯・范・桑特导演的《不惜一切》里演的“准新闻记者苏珊娜・斯通”,她的表演从一开始就很标志性:故意弄的口音和台词节奏、紧身裙、墨镜,还有揣在手提包里的宠物狗——这个形象很符合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点,又有些前瞻性, 电影剧本由传奇编剧巴克·亨利执笔,是90年代的作品,那时候,“坚定追求事业的女性”还是引发道德恐慌的根源,但是苏珊娜·斯通那种冷酷的自恋,似乎预示了21世纪“女总裁女权主义”的出现,在这种思潮中,个人荣耀高于性别团结。
很合适地,妮可在银幕上紧紧抓住了叙事的节奏——性感与邪恶都刚刚好。马特·狄龙扮演她那个老实巴交的丈夫,起初被她的美貌和娇俏所吸引,后来却成了她野心的牺牲品,华金·菲尼克斯在这部片子当中也贡献了他的第一场精彩演出——他扮演一个独来独往的好色高中生,后来成为了苏珊娜的听差。这部电影用了很多新奇、后现代还有90年代风格的叙述方式,其中就包括让苏珊娜的父母以及公婆在“剧中的电视节目”里讲述一些剧情,这样就巧妙地表现出“媒体怎样表现人生故事”,对于妮可来说,她一直处在公众视线之中,所以这个主题肯定让她很有感触,最后她在这部毫无争议的邪典经典作品当中,给出了自己最棒的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