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9岁,向来身体结实,喜欢在小区晨练。可最近一个月,她总觉得右腿发凉发麻,走路一会儿脚背就隐隐作痛。起初只以为是天冷、缺钙,谁知某天清晨,她忽然发现右小腿肿胀明显,脚面颜色变深,还伴有明显的胀痛。家人见状急忙送她去医院,检查发现她的下肢血管被一段将近半米长的血栓堵塞。医生严肃地告诉她:“这是典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再耽搁,甚至有截肢、猝死的风险。”
![]()
很多人以为“血栓”是老年人才需要担心的事,其实血栓从不挑人。它悄无声息地在血管里潜伏,一旦发作,后果可能比你想象更凶险。特别是4种手脚异常表现,极可能是血栓发出的警告信号,如果你或者家人近期出现类似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到底是哪些异常?为什么血栓会优先盯上手脚?本期我们,为你解答,也许第4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血栓,专业名称为血管内“凝血块”,它可以堵在身体任何一条动脉或静脉里。最爱青睐的部位,就是下肢深静脉、手臂静脉、动脉末梢等较为狭窄、血流慢的区域。医学数据显示,80%-90% 的血栓首次发病都起自下肢静脉。
原因很简单,手脚部位远离心脏,血液回流速度慢,一旦血液变粘、流速变慢、或血管壁受损,小小的“垢块”就可能“生根发芽”,最终堵住供血通道。此时,缺氧、缺血引发局部功能异常,最典型的,就是皮肤颜色、温度和触感的变化。
![]()
血栓如同血管中的“定时炸弹”。如果发生在心脏、脑部、肺部,可能导致心梗、脑梗、肺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大病。而针对手脚部位,往往会有4个“求救信号”,你千万别错过!
坚持关注手脚的这些变化,可能就是挽救自己健康的第一步:
1. 手脚莫名发凉、怕冷
如果手或脚一段时间内持续变凉、怕冷,用热水泡也无济于事,且局部皮肤的颜色变得苍白、发蓝,提示血液供应不足。这通常预示着动脉或静脉受阻,血栓很可能已形成。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有60%以上会出现持续性四肢发凉。
2. 麻木刺痛、感觉异常
突然出现局部麻木、刺痛,活动感觉变差,甚至抓握无力、走路易绊倒,要警惕末梢循环障碍。血栓卡在血管后,会影响营养和氧气的供给,导致神经组织受累表现异常。人体神经细胞对缺血非常敏感,超过半小时甚至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
![]()
3. 出现不明肿胀或“板结感”
尤其是单侧手、脚、腿部明显肿胀,皮肤摸起来紧绷发硬、伴有沉重感,就要小心了。血栓堵塞静脉后,局部组织液回流障碍,水肿随之加重。有数据指出,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约80%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
4. 皮肤变色、活动受限
皮肤从原本的红润变成苍白、发紫、发青甚至出现斑块,是血流受阻的直接体现。如果伴随肢体活动受限、关节疼痛加剧,要高度警惕严重血栓风险。如果没及时处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有一项临床统计,血栓导致肢体坏死的病例占血栓总人数的3%-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交替发生。有的人症状极为轻微,但血管内的血栓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地”生长。如果是突然发作且伴随呼吸困难、胸痛、口齿不清等,务必第一时间就医!
![]()
血栓虽可怕,但生活中通过科学的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大多数人都能极大降低风险:
1. 动静结合,远离久坐久站
据统计,久坐超过2小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30%。建议每工作一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多走动、踝泵运动、抬高双腿,帮助血液循环。
2. 保持充足水分
血液变稠很容易增加血栓风险。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2000ml为宜,不渴也要主动补水。尤其是老年人、冬季或空调房里,随时备一杯温水。
3. 管理三高,均衡饮食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是血栓三大“推手”。饮食中应减少高油高盐、油炸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杂粮及适量坚果。权威数据指出,每天坚持低盐低脂饮食的人,血栓综合风险能降低20%左右。
4. 定期体检,有异常及时就医
血栓形成早期往往无声无息,等出现症状时常已进展较重。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血流速度、血脂、血压等指标,能有效防患于未然。如有家族血栓史或长期服用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吸烟等高危因素,应重点监测。
日常还要警惕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对于有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卧床、术后恢复等特殊人群,更应格外当心。
健康的生活,其实就是点滴小事的积累。关注这些“细枝末节”,也许你就能避开致命的健康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