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外迁,他们宁可搬去越南、印度,也不太愿意去中西部落户。
很多人不理解,中西部幅员辽阔,人没少,政策上还有不少扶持,结果怎么就拼不过越南、印度这些条件看起来没那么优越的国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着低劳动力成本和完备的产业链,一路接住了发达国家转出来的制造业。
2001年加入世贸,全球化大潮推得更猛,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但是到了今天,情况变了。
人口红利不再,人工和土地成本水涨船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有点下行趋势,跟一些东南亚国家比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于是,一部分低端制造业的订单就逐渐往越南、印度这样的地方跑。
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份额减少,但越南、墨西哥、印度的份额在逐渐增加。
![]()
那问题来了,既然东南亚能承接走的产业,中西部为什么没能留住这些工厂?
表面上看,中西部劳动力成本确实比沿海低,但企业考量的不是纯工资水平,而是综合效率和产业链配套。
越南的一个优势在于工人组织纪律性和产业成熟度,不少跨国企业公开表示越南工人对时间概念强、生产效率高,这对于流水线型制造业是很关键的。
印度则靠着庞大的本土市场吸引外资,比如电子产业链,很多厂子建在那里就是为了就近供应本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对比起来,中西部虽然人多,但培训个一线熟练工要花时间,企业更看重能不能快速形成产能。
而且在信息化、物流、国际供应链上,中西部跟越南那些临近海运的港口城市没法比。
![]()
再来看运输和基础设施问题。
中西部这些年高速公路、高铁确实修了不少,但往外贸上靠就麻烦了,因为远离出海口。
工厂最怕的就是物流成本高,订单赶不上交付节奏。越南和印度沿海地区大量是港口工业区,可以直接装船运走。
这是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中西部再投资建工业园区,也不容易短时间消弭这种差距。
这背后还牵扯出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全球产业链本身在分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部分政策导向,明确希望供应链少依赖中国,推动所谓“去风险”布局,越南、印度自然就被捧成了备选地。
说到政策,中西部不是没优惠,国家从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种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产业转移指导都没少给。
![]()
但这些政策有点类似一次性的引子,企业来了能不能留下,还是得靠产业生态。
比方说,一家鞋厂要全套上下游配套,从原料、辅料、模具到出口报关代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就得跨省找合作伙伴,时间成本很高。
越南现在就是在复制当年中国东南沿海的那套路径,形成加工出口型产业集群。他们大量进口中国的上游零部件和设备,在国内进行组装加工后出口到欧美市场。
这样一来,越南产业链虽然不完整,但借助中国的中间品,已经形成了比较顺畅的生态。
相比之下,中西部发展新产业要突破的不仅是成本,还有产业链整体的嵌入能力,这不是短期之内就能赶上的。
![]()
资本层面,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在波动,跨国资本的流动趋势是资本更多流出而非流入,这让制造业投资压力更大。
而制造业外资的重点偏好是去那些国际政治风险更低、出口到欧美没有额外障碍的地方。
越南加入了多个贸易协定,比如CPTPP和RCEP,在国际规则上吃到了红利,出口欧美不仅关税低,而且政治氛围相对“友好”。
而中西部虽然有国家政策红利,但外资企业考虑出口便利性的时候不太会优先它们。除了地理和制度上的因素,还得提科技水平。
中国现在的方向是推动中西部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而不是简单承接低端制造业。
比如在成渝、中原、西安这些地方,加快搞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希望通过转移来带动区域升级,而不是靠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填坑。
![]()
官方文件里多次强调,新一轮产业转移不是淘汰东部落后产能,而是要让西部直接接新兴技术的棒子。
这种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也注定短期内会出现断层:低端制造业跑去越南和印度,高端制造业还没有完全在中西部扎稳脚跟,这就营造出中西部在承接上看似“空心”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劳动力素质的细节。
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教育水平已经在提高,但从人力资本指数的数据上看,并不显著高于越南和印度,有些甚至差不多。
企业考虑的是边际效应,既然无论在哪都要再培训工人,那还不如去劳动力更便宜、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国家。
中西部地区要真正吸引产业,可能得依靠综合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营商便利等优势来见成效。
![]()
换句话说,中西部的问题不是没人要,而是正在经历阵痛。
从国家层面,宏观策略是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加快构建更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内循环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这意味着,中西部未来不是要跟越南、印度抢低端产业,而是要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先进制造这些方向形成优势。
站在长远角度,这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国策。如果一味为了短期就业接盘低端产业,可能会陷入环境破坏、低效率投资的陷阱。
今天再推进产业向西转移,逻辑跟当年的防御和均衡不同,它更多是面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内循环安全格局。
这也是为什么中央强调西部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而不是一味复制东部沿海模式。
![]()
一言以蔽之,中西部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还没有完全调整好,它的地理区位、物流成本、贸易便利性,目前确实还不如这些新兴市场国家。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是有意让它承接高端而非低端的转移。
所以在低端环节,中西部看起来“抢不过”,但在长远发展上,它们的定位和战略价值却不可替代。
一句话总结,这不是中西部不行,而是方向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外迁如火如荼,但中国并不会丧失“世界工厂”的位置,而是逐渐转型为“中国+N”的多工厂格局。
而中西部在这其中的角色,正是安全底盘和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