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消费降级成了热词儿:饭桌上少点一道菜,出门换乘地铁公交能省就省。但在教育培训上,家长的算盘打得更精了:兴趣班砍掉了,素质课压缩了,职业教育都跟着降温了。表面是省钱,实质是教育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寒潮。
要知道,教育最讲刚需,兴趣培训最早被砍。北京海淀黄庄一家高端英语机构,原本靠一对一的沉浸式课程打算走高端路线,如今的家长精打细算,不少人直接转向了便宜的小班课、线上课,甚至刷信用卡才能交费。结果呢,招生下滑两成,机构不得不降价、推套餐,利润被挤到了见底。
上海的居家汇艺术培训同样难熬,原本环境优雅、课程丰富,家长来了一句“这玩意儿不是刚需啊”,报名人数立马腰斩。体验课、短期班虽然能拉点新客,但几乎不赚钱,越降价越难活。
甚至现在,就连成人教育都遭殃了。北京有一家全国知名的考研机构,线下1万多的班课无人问津,学生只选几千块的网课,还只报了一两门。消费降级的刀子,不仅砍到了兴趣班,也砍到了成人赛道。
二线城市也不好过。杭州西湖区一家学科辅导机构,今年春季招生冷冷清清,家长们一个个谨谨慎慎,不光比师资、比课程,还得货比三家比价格。机构只好打折促销、老带新优惠,甚至搞团购,效果仍然不理想。
成都某条街活生生的价格战现场:9.9块体验课、三人成团立减1000,各家是拼命地卷。家长心态很现实:英语、数学留下,乐高、绘画砍掉。一场经济仗,决定了孩子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
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的冲击更直接。收入有限,消费降级以来,家长捂紧了口袋,就算机构打折促销,效果也非常有限。河南有县城校长直言,哪怕办了大型招生活动,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为了活下去,只能缩减场地、裁员降薪,教师一走,质量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江西上饶的一个美术培训机构,学员从380人直接掉到100来人,七成家长退费的理由就一句“先保证主科吧”。过去还能报一两门兴趣课,如今的家长只能守着刚需。消费降级把所谓的素质教育直接打回到了20年前。
有人说了:“教育行业难,但撑得最久的还得是你们搞教育。”这话没错,可问题是,我们要靠什么撑?靠打折吗?靠忽悠吗?靠一张张“自愿原则”的遮羞布吗?那是死路一条。
教育的价值从来不在花里胡哨的收费项目上,而在能不能解决孩子的真正问题。今天各位家长退掉的不是兴趣班,而是对虚假承诺、乱收费的耐心。真正能走下去的,一定是能帮家长和孩子们看清方向、抓住核心的教育模式。
校外家庭教育要走到2.0版本了:既要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还要修正1.0版本补课教育的疯狂;不再让教育是基于服从的听讲,而是基于掌握的学习。掌握式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个性化支持,超过90%的学生能够达到高水平掌握程度,而在传统模式下,这个比例仅仅20%。
将庞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微小的、可管理的模块,消除孩子面对困难时的畏惧。每一次成功的答题、每一个知识点的解锁,都是一次积极的及时反馈。这种微小的胜利感不断累积,最终迎来的是学术成绩上的巨大飞跃。
所以,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模式要升级。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有系统的闭环:孩子要先定下长期目标,明确未来三年往哪儿走,再拆解到学期、月度,落实到每天的执行;每天的问题要当天解决,每周复盘查漏洞,月度结合考试调节奏,学期末再统筹成绩、升学、心理和家庭,形成完整闭环。这才是教育升级的出路。
日跟进、周修复、月调整,学习统筹之下,孩子不仅成绩稳步提升,心理、个性也能被看见。机构若真想熬过消费降级,不是靠打折把自己卷死,而是靠用心陪伴、把闭环做扎实,让家长们看见实实在在的成长轨迹。
消费降级的本质,是家长不再为虚假氛围买单,只愿为真实价值买单。谁能给出闭环,谁才能真正地活下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