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木头的故事”展区
在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木头的故事” 展区内,陈列着一件体量精巧却雕工卓绝的木器珍品。这件木器造型别具巧思,整体形似一座拱桥:前后两端隆起如双峰,中部呈自然低凹状,两侧对称镶嵌铜环,既添实用属性,又显精致质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木器前峰正面以高浮雕工艺雕琢一对祥狮,狮身鬃毛纹理清晰可辨,姿态昂扬威武,双目炯炯有神,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尽显古代木作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审美巧思。
![]()
![]()
![]()
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展品“骡马鞍”
也正因这独特的“拱桥式” 造型,许多观众初见它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疑问:“这是古代骑马用的马鞍吗?” 可细观其尺寸便会发现,它体量小巧,显然无法容纳成年人乘坐。于是,这个看似像“马鞍” 的木器究竟有何用途,便成了展区讲解过程中观众最常提出的问题,为这件珍品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不可骑乘的“马鞍”
![]()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人骑图》,绘一乌帽朱衣人,骑马徐行
![]()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里的马车
以前没有公交车、地铁、汽车、摩托车,古人陆地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马、驴、骡、牛,这就涉及到相关的骑乘和驾车用具。
![]()
![]()
马鞍
古代陆地出行依赖马、驴、骡、牛等畜力,骑乘用具设计需适配畜力特性与场景,“马鞍” 与“骡马鞍” 虽仅一字之差,用法却差异显著。
![]()
![]()
山西民间画《回娘家》中的轿车与民间传统手艺皮影戏插画中的马车用的马鞍比骑乘用的鞍小
大众熟知的“马鞍”,核心功能是供人骑乘,置于骡、马背部以分散重量、提升舒适度。其以木为框、外裹皮革、内填棉絮等软材,适配骑者臀部曲线,尺寸与承重均以成年人骑乘为标准,是载人骑乘的关键用具。
“骡马鞍” 则需结合骡的生理特性设计:骡多用于驮货,故此类鞍具常增设储物挂架或优化结构以适配货物;即便载人,尺寸与软硬度也会依骡背形态调整,与常规“马鞍” 区别明显。
王世襄对“骡马鞍”的考证
![]()
![]()
王世襄2007年再版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增补了两件黄花梨骡马鞍
王世襄先生在2007年再版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增补了两件黄花梨骡马鞍,并就其用法做了调查考证。他提到“过去由于它是车具,《研究》未收录。现在海外人士,每有人藏,惟对其用法殊少言及。”
![]()
清代的轿车
由于轿车绝迹已久,为了弄清楚骡马鞍的用法,王世襄先生曾专门向农村兽力车的驾驶者及郊区出售车具的商店调查询问,从他们口中了解其使用方式。
![]()
《农业生产工具参考资料》34页中的骡拉大车(北方)
![]()
“骡马鞍”使用示意图
骡马鞍,因形如拱桥故北方俗称“鞍桥”,其前后高,如双峰。牲畜背上需先垫三层“屉”(用以吸牲畜汗水及防擦伤牲畜背部),最上方才安置鞍桥。鞍桥通过“搭腰”(中凹处一根宽而扁的带子)与车辕连接,前峰设有铜环穿缰绳,后峰透孔可连接“坐鞧””(一根包绕牲口臀部、用于刹车和倒车的装置),与整个拉车系统紧密结合。
“鞍桥”并非孤立器物,而是中国古代木构车具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木头的角色:从车具到文明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车具系统的精密联动,更是木材在中国交通史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古人凭借对木材坚韧、易加工等性能的深刻理解与娴熟驾驭,以木材为基础材质,造就了一整套支撑陆地出行、可移动的交通器具体系,串联起古代社会的人流与物流。
![]()
在“木头的故事”展区,我们还展出了来自江南水乡的木桨,与这件骡马鞍并置,一舟一车,互为映照,见证了木头与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深度关系。
骡马鞍虽非车具主角,却是木作技艺破解决出行难题的关键,它与“屉”“搭腰”“坐鞧” 配合,护牲畜、稳车辕、保安全,让畜力出行更高效。同时,它也暗藏礼制等级:大户人家用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打造,精雕细琢间成为身份象征。如今,这类骡马鞍仍见于拍卖市场与博物馆,见证着木作技艺的高超与木材的阶层化应用。
而这套“可移动的交通器具体系”,更是文明流动的载体。畜力车运粮促物产交换,驿车传书通政令信息,商队行车联地域文化—— 木头以易加工、适配性强的特性,支撑古代文明“流动”,推动社会联结与文化融合。
![]()
香港两依藏博物馆
十八世纪紫檀嵌珐琅装饰件的马鞍
尺寸:15x32.5x26.5cm
![]()
2022年 轻巧袖珍宝: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专场
清初黄花梨骡马鞍
尺寸:15x33x26.9cm
![]()
![]()
2021年保利香港拍卖
清早期黄花梨驴马鞍
只是如今,街头已难觅牲口车的身影,骡马鞍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我们早已习惯汽车、电动车带来的便捷,却鲜少回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木头的坚韧、牲畜的力量与巧手工匠的智慧,是如何共同搭建起“让人动起来” 的基础,如何支撑起古代社会的运转。其实,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讲述的都不只是器物本身,更是背后那个时代独有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而我们的工作,便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替这些沉默的展品,把属于它们的时代故事,清晰地讲给当下的每一个人听。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