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代尔空军基地的天幕上悄然升空的那架外形酷似B-2但体型却比B-2小了近一半的飞翼式飞机,不经意的就将一架在空中作伴飞的F-16的高科技的“神盾”给给绕过了,足见其超高的隐身性,其实这就是美国时隔30多年后研发的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B-21“突袭者”了。
![]()
可谓“落地无声”却“惊天动地”,更令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次的首飞并非像往常那样由美军的官方高调宣布,而是被一群对美军的飞机感兴趣的军事爱好者在无意中将其意外的抓拍的照片引爆了网络。
相较于B-2那样的“奇观式”的设计,B-21的雕琢却又在全向全频谱的隐身上实现了新的升级。
可谓“一气呵成”地将进气口与机身高度的融合性体现了出其神威的“隐身”造型的绝妙之处,而尾部拖曳的那一根数据采集的光缆更是对其在“隐身”性能的极致的追求所作的生动的注脚。
![]()
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美军赋予的B-21的“穿透性打击”的这一核心任务:凭借其独特的隐身能力深深地突入敌方的纵深,将对敌方的高价值的目标予以打击甚至可将其作为指挥无人机群的“神经中枢”来协同作战。
在对“大国竞争”的明确对抗背景下,美军已将西太平洋地区的B-21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部署提上了日程,据此不久前美军公布的2023年至2027年的长期军备规划中将为B-21隐形战略轰炸机的采购计划,计划采购的B-21将不止100架。
“突袭者”的软肋与野心
![]()
尽管B-21的设计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先进,但其也并非完全无懒可击,仍存在着若干的技术瓶颈和设计的不足之处。
然而其载弹的仅约9吨,甚至都不到B-2的1/2的载弹量,更别提其所能达到的远程打击能力了,尤其是其作为远程打击的战机来说,其所能达到的远程打击的航程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得不依靠海外的基地或空中加油等方式来实现远程的打击能力。
依托于将单个的B-2的造价分摊到几十甚至几百个F-35上,美军巧妙地以“成本可控”换来了可比的规模优势,单一的F-35的造价就只有B-2的三分之一左右,使其更具可批量的生产的可行性。
![]()
基于B-21的不断升级,其开放的系统架构也将使其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最新的激光武器、高超音速的导弹等新型的战略性武器纳入其装备之中,甚至将其改装为一款高超的无人轰炸机。
其根源正体现了美军战略的新转变,即从长期的“防区外打击”回归了“穿透制空”的传统作战思路,试图通过近几年的隐身轰炸机的相继服役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对现代的防空体系的撕破来实现对敌的有效的打击。兰德公司报告直言,B-21是美军在印太地区“抵消中国反介入能力的关键筹码”。
几乎在B-21首飞的同时,中国央视罕见以“请拭目以待”回应轰-20进展。这一含蓄表态被外界解读为轰-20已进入亮相前夜,空军副司令员王伟此前更直言:“快了,值得骄傲!”
![]()
其定位的突然揭幕也就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但若将中国的新一代轰炸机的设计逻辑同B-21相对照,也许就更强调了全向的隐身性和网络化的作战能力。
但同时就也要对如何更好地平衡了自身的洲际的核威慑的能力与对区域的常规打击的能力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而且还要对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现有的轰-6K/N的平台所具备的对于防区外的打击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而更侧重的将轰-20等作为对第二岛链的突破的“尖刀”这一特点的也就更能体现出中国新一代轰炸机的战略需求的独特性。
另外基于已有的反隐身雷达的技术积累如YLC-8E的成果,对轰-20的隐身设计也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其提供反向的优化的依据,从而实现了“矛与盾”的协同进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