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许多人选择走进山川湖海,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知道你是否曾想过,那些令人流连的风景,究竟始于何时?
风景从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内心的体验与洞察。正因为这样,有一些风景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是文化与情感的共鸣。
北京大学文研院2022年主办的“江山胜迹”线上讲座,汇聚了商伟、薛龙春、魏斌、田晓菲、陆扬五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他们从各自专业视角,探寻了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江山胜迹”线上讲座海报
在这一系列思想激荡与学术碰撞的基础上,《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终于成书。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风景,终究是“人文”赋予自然的秘密,以及我们彼此心灵的隐秘共振。
![]()
江山留“胜迹”
读懂的人又有多少?
《江山胜迹》的书名取自唐代孟浩然名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看似只是自然美景的诗意写照,实则揭示了“胜迹”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内涵。
![]()
《晩笑堂竹荘画传》里的孟浩然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人则名。”譬如孟浩然复登临的岘山,原本并无独特之处,却因晋代羊祜的德行和文采而名垂千古。后人不仅在岘山为羊祜立碑,还年年祭祀,碑前“莫不流涕”,岘山也由此成为一处纪念先贤、承载集体记忆的胜迹。
羊祜热爱岘山,生前常言“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后世无数登临者,正是以他的情感与故事为中介,与山水发生深刻联系。孟浩然诗中的“我辈复登临”,实际上成就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你我今日登岘山,不只是行走于风景之间,更是在历史与心灵中“复登临”。
![]()
岘山今貌,图|视觉中国
胜迹的定义,从来不是静止的。自宋代以来,胜迹被纳入方志、分类整理,但真正让一处风景成为“胜迹”的,是人与历史、记忆、情感的深度参与与内化。
正如书中所强调,胜迹既是地理,也是文化,是诗文、碑刻、建筑与风景的交融。它们通过“文”与“迹”的互动,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
人文风景,终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我们集体记忆和感知方式的来源。读懂这些胜迹,也是在重新理解我们与江山、与历史、与自身的关系。
![]()
“消失的”凤凰台
却成为永恒的风景线?
在唐代众多被诗人题写的胜迹中,金陵凤凰台几乎是个例外。它在当时的文献中寥寥无几,相较于金陵的其他著名古迹,凤凰台显得格外冷清。
最著名的,反而是李白那首《登金陵凤凰台》,而这首诗在唐代也并未引发多少回响。直到宋代,关于凤凰台的诗文才大量涌现,并将李白的诗作推为整个凤凰台题写传统的奠基之作。
![]()
明 文伯仁《凤凰台》
这一现象本身就令人深思:凤凰台的风景早已面目全非,甚至已经消失在金陵城市的变迁之中,真正的胜迹,却因李白的诗句而永存。所谓“地以一诗传”,正是这种文学与记忆的奇迹。
李白的诗不仅保存和传承了凤凰台的风景,更在本质上“创造”了凤凰台的胜迹。后世文人画家通过诗歌、绘画等各种媒介,将李白所书写的凤凰台反复召唤出来,使它成为超越时间和地理的文化符号。
更为微妙的是,李白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还以碑刻、墨迹等形式融入物理空间,成为凤凰台胜迹的组成部分。历代画家对凤凰台诗的演绎与再现,也不仅是对诗句的“图解”,而是在画面空间中创造一种新的“视觉诗意”。即便现实中的凤凰台已不可见,人们依然在诗歌与图像中寻回它的精神所在。
![]()
宋 无名氏《长江万里图》卷(局部)
图中,黄鹤楼与鹦鹉洲遥遥相对
![]()
元 夏永《黄鹤楼图》
宋明以来,胜迹开始被地方化、都市化,成为本地文人聚会、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凤凰台的故事也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被书写和图绘。于是,一个已经消逝的古迹,反而通过诗与画,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心中的永恒风景线。
这正说明:胜迹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穿透历史,不在于它的物质形态有多坚固,而在于它被写进了文化、记忆和想象的深处。
![]()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
胜迹的创造离不开内在化的过程
天台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虽未跻身五岳,却因其深厚的文学、宗教和文化积淀,成为无数文人心中的圣地。正如“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的说法所揭示,它的传奇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历代文人通过诗歌与想象赋予它的精神内涵。
![]()
元 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一
其中,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尤为典型。这篇名赋其实是一场“神游”,作者未曾亲临其地,却以心灵之眼构建了天台山的意象世界。
在赋中,孙绰不仅描绘了山川瀑布的自然美,更将佛道观念、人生哲思融入对山水的体悟,把一次“想象之旅”转化为人文风景的精神奠基。这种以“神游”内观和冥想为基础的文学创造,成为后世山水诗繁荣的先声。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史上的玄言文学与山水文学,并非此消彼长、相互排斥,而是作为山水为主体的人文风景的两种不同层面和发展阶段——一是精神意念的建构,一是自然体验的表达。
![]()
清 钱维城《台山瑞景图》之“国清松径”
书中提醒我们,其实无须纠结山水诗正式登场的时间节点,即使到了山水诗成熟之后,胜迹的创造与书写依然离不开对风景的“内在化”——只有在心灵中完成了与自然的交融,风景才能成为真正的胜迹。
正如天台山因无数诗人、僧侣与信众的书写与想象,逐渐由地理空间升华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每一次诗文的再造,都是胜迹意义的更新与延续。由此可见,胜迹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始终在“内化”的过程里,被一代又一代人的体验、想象和书写所不断赋形与再生。
![]()
天台山大瀑布,图|视觉中国
![]()
书中提到的这些胜迹你了解吗
这个假期你游览了哪些风景呢
在留言区和书友们分享一波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这本名家云集、胜义迭出的好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亲签版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观点资料来源: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循文探求古今意,抚迹照见天地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