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卫氏大宗祠内“御赐屏风”上广德人的署名
作者:徐厚冰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在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道沥滘(jiao)村内,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卫氏大宗祠,是卫氏后人纪念先祖、进行祭祀与祈福的场所。
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已经400年整。于今已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该宗祠最引人注目的是内存放着“御赐屏风”。
![]()
一、御赐屏风
清乾隆丁卯(1747)仲春,沥滘村卫氏正筹备为103位60岁以上的寿星祝寿。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后,便御赐了祝寿屏风。屏风内容是祝贺老翁寿辰,由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张廷玉(1672-1755)撰祝寿词文,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有近200位官员署名。
御赐巨型屏风由12块紫檀木刻组成,每块高3.9 米,宽0.7 米,厚0.1米。镏金正楷阴刻祝寿词正文,屏风上下部镌《八仙过海贺寿图》及后镶通景绢画《郭子仪贺寿图》浮雕,百余人物嬉戏玩耍,呼之欲出。图案十分精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作为广德人,我们发现在御赐祝寿屏风祝寿词正文的众多署名中,有广德州(今广德市)的“县正堂濮阳模、县正堂濮阳楼”。
![]()
(御赐屏风/来源@零拥福的故事)
二、濮阳模、濮阳楼
濮阳模。据《广德州志》载:濮阳模,字窗耘,号眉海,广德州西二房村人。“事继母,抚二弟,以孝友闻著。”,好学工诗文。乾隆五年(1740)拔贡,庚辰(1760年)科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杜门课子,以诗文自娱。州守刘以祷雨至,请见之,模托辞避去。时有《山剑集(十卷)》、《吟弄塞暮》。其嗣子廪生。在今广德卢湖画屏山,曾经有濮阳模垂钓处“濮阳钓鱼台”,台上有亭名唤“唤鱼亭”。其在广德景点写下了《大洞探幽》《过钟村》《游龙驹寺》《登石臼山绝顶班》《乌石山》等诗词,至今脍炙人口。
一代名相张廷玉所撰、乾隆御赐的卫氏祝寿词文中,明确濮阳模冠以“县正堂”之称,这样,濮阳模曾任县令的身份就毋庸置疑。然而,家谱和志书乏载其事。由此,濮阳模是什么时期、任哪个县的县令?这些疑点,需文史研究者进一步考证。
濮阳楼,字凌云,号荇溪,濮阳模长弟。乾隆乙丑(1745年)进士,陕西三水令,出道邠州。居官清约。著有《文杏堂稿》《左氏骈言》《葩经俪语》等。
![]()
另外,濮阳模二弟濮阳慎,字徽五,性放达,以选贡。九岁能诵经肌,嗜书聚至万卷,存《若水斋集》,在游玩广德南乡乌石山时,曾写下了著名诗词《关门石》。
三、御赐屏风中怎么又广德濮阳兄弟的署名
有读者疑问,乾隆丁卯仲春,广州沥滘村卫氏举办寿星宴,远在千里之外广德的濮阳兄弟二人,为什么也发来“贺电”?
卫廷璞,字岳瞻,号筠园,沥滘卫氏第十九世祖,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历文林郎、知县、江西巡察御史、监察御史、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清代雍正五年(1727)至九年(1731),卫廷璞以文林郎知广德州建平县今郎溪县)。任任期间,其重视文化教育,主修了《建平县志》,兴修水利,颇有政绩。在郎溪、广德写有《石涧春和》等十余首诗词。
卫廷璞在广德州期间,与名门望族濮阳氏结下了深厚友谊。乾隆十二年,沥滘村卫氏举办寿星宴时,卫廷璞正在朝廷任太仆少卿,祝寿文有濮阳兄弟署名,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卫氏大宗祠是广州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祠御赐屏风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作为广德人,如果有幸游玩此处,不妨留意屏风上濮阳兄弟二人的署名。它是宗祠深厚文化的见证,也从侧面说明广德濮阳氏名人辈出。
![]()
讲好广德故事,传播广德文化——
人文广德
欢迎您
搜集整理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