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简历堆积如山,应届大学生为争夺一个基础岗位挤破头;与此同时,企业车间里,能熟练操作精密机床的技工难觅踪迹,工厂开出高薪却招不到一位合格的设备维修师。这看似矛盾的场景,正赤裸裸地揭示着当下社会的人才结构困境——无数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大学生,缺的是能扎根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
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普及,每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让“大学生”的身份早已褪去稀缺的光环。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偏重理论讲授,学生走出校园时,往往面临“纸上谈兵易,动手实践难”的尴尬。他们或许能熟练背诵理论公式,却搞不懂机器的运作原理;或许能写出逻辑清晰的报告,却无法独立完成一次设备调试。于是,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为一份普通文员工作反复竞争;另一边是企业“用工荒”,急需的技术岗位长期空缺。
反观专业技术人才领域,缺口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在制造业,高端数控机床操作员、工业机器人运维师的缺口数以百万计,一些企业为留住技术骨干,不仅开出远超普通白领的薪资,还提供住房、培训补贴等福利;在服务业,高级汽修技师、智能家电维修师供不应求,消费者为预约一次专业维修往往要等待数日;在农业领域,懂智能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人才稀缺,制约着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些岗位不需要华丽的学历光环,却需要日复一日的技艺打磨、对技术的极致钻研,而这正是当下人才培养体系中亟待补齐的短板。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偏差,加剧了技术人才的紧缺。长期以来,“考大学、当白领”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家庭将职业教育视为“次优选择”,即便孩子对技术领域充满兴趣,也更倾向于迫使他们挤入普通高考的赛道。部分年轻人对技术岗位存在“脏、累、没前途”的误解,宁愿在写字楼做着重复性的基础工作,也不愿走进车间、实验室钻研技术。这种认知错位,让大量潜在的技术人才流失,也让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缺口持续扩大。
打破这一困局,既需要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技能;更需要社会转变人才观念,尊重技术、推崇工匠,让专业技术人才获得与学历型人才同等的社会认可与发展空间。当有一天,年轻人选择技术岗位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奔赴热爱”,当企业不再为招不到技术人才发愁,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结构的平衡,释放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