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子飘香,灯影摇曳,又是一年人月两圆时。今年中秋夜,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新疆北部、青海西部等地天空晴朗、云量较少,抬头可见皓月当空的美景。温馨提醒,小伙伴们选择视野开阔、光污染较少的郊外公园、山顶等地赏月,体验感更佳。
(10月4日红星新闻)
“桂子飘香,灯影摇曳”的中秋夜,各地发布的“赏月地图”却总将最佳观赏地指向郊外公园、山顶,这一现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光污染下“举杯邀明月”的尴尬。
当古人笔下寻常的赏月场景,如今要靠远离城区才能实现,我们不得不反思:城市霓虹的过度闪烁,正在悄悄偷走居民对自然与静谧的向往。
光污染早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商场外墙的巨型 LED 屏彻夜亮如白昼,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光芒,就连居民小区的景观灯也常常“越亮越气派”。这些被视作“城市繁华象征”的灯光,实则是无形的 “生态杀手”,夜间过强的光照会打乱鸟类迁徙的方向,影响昆虫的繁殖节律,甚至让城市里的树木误以为“永是白昼”,扰乱正常的生长周期。对居民而言,光污染更在悄然危害健康:长期暴露在过量光照下,会干扰人体生物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诱发神经衰弱、视力衰退等问题,让“一夜好眠”和 “抬头见月”一样,渐渐成为奢侈品。
更令人惋惜的是,光污染正在消解城市的文化意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意境,都需要一片能容纳月光的夜空作为底色。如今,城市的霓虹盖过了星月的清辉,孩子们只能在课本里想象“床前明月光”的模样,年轻人难以体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静谧氛围。当“赏月”变成需要专程奔赴郊外的“短途旅行”,当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美学被喧嚣的灯光打破,城市便失去了一份温润的人文质感。
归还居民“静悄悄的城市”,并非要否定灯光的价值,而是要追求“按需照明”的理性与适度。政府部门可出台更细化的光污染防治条例,对商业照明的亮度、时长加以规范,推广低能耗、防眩光的照明设备;社区可根据居民需求调整公共区域灯光,避免“过度亮化”;每一位市民也能从细节做起,减少不必要的夜间照明。当城市学会在“繁华”与“静谧”间找到平衡,当霓虹不再抢占星月的“舞台”,我们才能重新拥有“举头望明月”的寻常幸福,让城市不仅有现代文明的活力,更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温度。
“举杯邀明月”不该成为奢侈品,少些光污染的霓虹喧嚣,还城市一片“邀月”清辉。假如李白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如何写出“举杯邀明月”的诗句?他的“月下独酌”也就变成“霓虹闪烁喝咖啡”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