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自媒体最大骗局:努力≠成功,勤奋≠品牌

0
分享至



大家好,我是高见观潮的作者高恒,今天不聊财经分析,聊点这段时间我做内容以来的一些心得感想。

写内容,真的不是比谁更努力。

我过去几年,从财经记者、调查记者到做财经自媒体,一路都在写。从每天两三条新闻快讯,到一周三四篇深度稿,再到高强度的自媒体日更。我也确实写出了一些成绩,有过爆款,也积累了一批稳定的读者。但我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写得多,不代表走得远。

起初我以为自己是在积累,但写到某个节点,我突然有点迷茫:这些内容真的在沉淀品牌吗?这些读者真的记得我是谁吗?如果有一天平台不再推荐,我还剩下什么?

后来我才意识到:平台不会奖赏你的勤奋,它只会放大你已经是谁。如果你只是追热点、拼产出、堆数量,那它看到的就是一个流量工人;只有你有思想,有风格,有判断,有信任感,它才可能放大你的人格资产。

所以最近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做个人IP,靠的是“内容力”,还是“人格力”?你是让平台看到你发了多少,还是让用户记住你是谁?你想堆的是数据,还是信任?

一、堆内容 = 数字打工人

这几年,无论在传统财经媒体还是财经自媒体,我都经历过一段极度“高强度产出”的周期。传统媒体时是跟稿、跑会、抢新闻;财经自媒体则更是日更、追热、拼算法权重与平台运营建立联系。两边看似不同,但逻辑其实是一致的:只要内容够多、节奏够快,总有一天平台或编辑部会“看到”你,然后你就能被“捞上来”。

很多人做内容,最开始也都信这一套。你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回答基本都是:“我要把账号做起来”“我要养活自己”“平台不给我推,我就更得拼命写。”看上去逻辑闭环,听起来也挺励志。但现在回头看,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思维其实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打工者”——只不过是从写字楼搬到了平台,从公司KPI换成了“平台算法”,本质没变。

我们不是在打造品牌,而是在给平台打工。

你可以试着想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内容,是不是平台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热点出来第一时间跟,爆款结构立刻套,选题来源不是自己的观察,而是平台推荐页和“10W+文案模版”。内容越写越熟练,话术越来越精准,但你越来越像一个流水线工人。写得多了确实能引流,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内容搬运”是无法沉淀你自己价值的?平台可能奖励你流量,但它不会记住你是谁。

我最有感触的一次,是在做一轮关于某新能源公司的稿件。当时我写了几篇,从财报解读到产业分析,数据全面,推送也很高。但几天后,那家公司出了新公告,我发现很多读者第一时间跑去看别的号的更新,而不是回来找我写的后续。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关注的不是我,而是信息本身。我的内容就像一块砖,搬完就完,没有后续连接。

后来我观察到一个更残酷的事实:越擅长模版化内容的人,越容易被替代。现在AI已经可以写“很像”的财经快讯了,很多公司号连“人”都不需要了,直接一键生成长文案、短文案、标题测试。过去我们以为写得快、写得多是一种“稀缺能力”,但今天它更像是一种廉价技能。真正不可替代的是什么?是你的判断力、你的思想密度、你背后所站的价值体系。

当你在内容里只剩“格式”和“技巧”,人就从作品里消失了。

这是“勤奋型创作者”最容易掉入的陷阱:你以为你在积累,其实你只是在内耗。你以为你在做品牌,其实你只是平台内容供应链上的一颗螺丝钉。

所以现在我重新看待“努力”这件事——不是说努力无意义,而是得明白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如果你所有的勤奋都是为了让平台满意,那你就永远在平台的逻辑里漂浮。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写的这篇文章,能不能让一个人愿意下一次再来看我?能不能让一个读者开始信任我?能不能在没有流量的日子里,仍然有人记得“你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这一切,都不是靠堆内容能换来的。

二、短期流量 ≠ 长期连接

在内容圈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坚持了半年/一年,为什么还没起色?是不是我不适合做内容?”——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问过自己。

我特别熟悉这种心态。因为在财经记者阶段,我就见过类似的场景:有些记者一年能写数百篇新闻,新闻敏感度极强,稿子几乎每条都能冲到门户首页。但几年后你再看,他可能换了一家媒体,名字一夜之间就消失在读者的视线里。而另一些记者,一年也写不了多少稿子,但每一篇都能带出观点,能在业内引发讨论。哪怕他换了平台,读者依旧会说:“这个人写的东西值得看。”

这就是短期与长期的差别。短期流量,靠的是算法分配;长期连接,靠的是信任积累。

很多创作者把自媒体当作一种短期“投资”,甚至当作“打工替代品”:今天发一条,希望明天就能涨粉,后天就能接广告。于是他们盯着的是每天的阅读量曲线、每周的涨粉数据。但问题在于,流量是易逝品,它和股市里的短线投机没有区别:今天可能因为一个标题火了,明天可能因为算法调整掉进冷宫。所有的快感和焦虑,都是一次性的。

我见过不少财经自媒体号,靠一两篇爆文迅速涨粉,但因为之后没有持续价值,用户来得快,走得更快。粉丝就像“过路客”,路过看了一眼热闹,却没留下任何连接。半年后,账号陷入沉寂,甚至比那些一直小规模稳定更新的人还要冷清。

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家都把写内容当作了一种短期“现金流游戏”,而不是一种长期的“信任投资”。如果你只盯着眼前的点击和广告收入,就会很快失望,因为这种模式下,你的付出和回报永远无法成正比。相反,真正能让内容变得有复利效应的,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你在一次次写作中,把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稳稳地打在读者心里。哪怕他们不一定每篇都点开,但当某个财经新闻出现时,他们会自然地想起:“我想看看你怎么看。”

这里面有一个行业通感:读者并不是在找信息,而是在找可信赖的解读者。信息在今天几乎是免费的,任何财经新闻两分钟就能被全网复制。但读者愿意回头找你,是因为他们信任你能帮他“解读噪音”,从纷繁复杂的数据里提炼出他需要的方向。

所以,当我们说“坚持半年没效果”,真正要追问的是:这半年里,你有没有让读者更信任你一点?有没有哪怕少数人开始认同你的思维方式,甚至在评论区说“我愿意听你怎么分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问题不在于你写得不够多,而在于你没有创造连接。

短期流量只能带来一次性交易,长期连接才会带来复利关系。一个财经IP的真正价值,不是“今天涨了多少粉”,而是“明年还有多少人记得你说过什么”。

所以,流量是消耗品,信任才是资本。

三、内容要有“你”,才有生命力

今天打开任何一个平台,你会发现一个怪象:财经内容从不缺。每天都有无数条新闻快讯、数据解读、市场分析,写得专业,排版精致,逻辑清楚。但当你读完三篇、五篇甚至十篇后,却很难说清楚哪一篇是谁写的,哪一个观点让你印象深刻。换句话说,内容很多,但作者却是“隐身”的。

这就是典型的“空心内容”。它们不是真的没价值,而是缺少了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创作者自己。

我在财经媒体时期,其实常常见到类似情况。很多新闻稿件,看起来信息完整,但写作者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哪怕是同一个题材,不同记者写出来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大家都在转述公告、罗列数据。久而久之,记者和机器生成的新闻稿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

今年7月刚做高见观潮这个财经自媒体时,我也掉过进这种陷阱。为了保证更新频率,我写了很多市场速评,逻辑严谨,但缺乏个人表达。那时候读者对文章的反馈大多是“谢谢分享”“数据很全”,却几乎没人提到“我认同你的观点”或者“我想看你接下来的分析”。这让我逐渐意识到:读者消费的只是信息,而不是我。

转折点出现在我开始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进文章。比如写黄金价格的暴涨,我不只做历史对比,还会结合自己采访专家的经历,写下背后的逻辑冲突;比如写某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我不只是照搬财务数据,而是加上我的判断:它的盈利模式能不能长期成立,它的风险点究竟在哪以及脚踏实地采访一些社会人物的访谈现象。慢慢地,我发现读者的反馈变了——他们会在评论区说“想看看你怎么看某个新政策”“等你下一次的分析”。这说明他们记住的不是一组数字,而是我的理解方式。

这也是我后来越来越坚定的一个判断:内容如果没有“你”,它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你”,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故事”,而是你对世界的观察、你敢表达的立场、你能承受的判断后果。财经新闻谁都能写,但能在里面看出趋势、能指出问题、能给出独立判断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而一旦你敢于把这些“独特的印记”写进去,你的内容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替代性”。数据可以复制,新闻可以转述,模版可以套用,但你的判断方式、你的思维轨迹、你的价值观,是别人抄不走的。

所以我常说,真正能走下去的自媒体,不是“谁的资讯更快”,而是“谁更值得信任”。一个账号如果永远只是搬运数据、拼接热点,很快会被AI取代;但一个账号如果能让读者觉得“这是某某的观点,我认”,那它就进入了另一个层次。

爆款可能带来一时的光环,但思想与人格,才能形成长期的记忆点。只有当你的内容能让人说出“这就是你”,它才有生命力。

四、信任才是护城河

如果说前面所有的内容都在揭示一个过程,那这段就是答案:最终留下来的,不是爆款制造机,而是值得被信任的人。

在过去十年,内容行业几乎把一切都量化了:阅读量、播放量、完播率、涨粉率、转化率……但偏偏“信任”这个东西,无法被量化,却决定了你能不能走远。

我最早真正意识到“信任值”这个词,是在一次财经社群分享之后。那天我只是很普通地讲了一个A股公司财报拆解,事前我没太重视,但分享之后,有个听众加我私信说:“你之前写那篇关于它现金流的文章,我收藏了,还发给我们公司财务看了。我不是因为这个企业来的,我是来看你怎么说。”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你看,这就是区别:有些人是冲着信息来的,有些人是冲着你这个人来的。

前者是平台分发的偶然,后者是信任累积的必然。

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信任是可以穿越平台的。你在哪个平台写文章、在哪个平台做视频,其实只是你输出的“界面”;真正的核心资产,是别人是否愿意“跟着你走”。就像现在很多财经大V,不在微博活跃了,转去公众号;公众号完了,又去视频号、知乎、小红书、星球。平台是变的,但愿意持续听他们说话的人,没有断。

我后来在看一些企业模型时,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做投资的朋友经常说一句话:品牌的本质是用户愿意反复决策时依然选择你。那个人IP的本质就是:信息爆炸时代,别人可以选择更快更全的数据源,却依然愿意听你一句判断、一段延伸、一种看问题的方式。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时代:内容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稀缺。

你可以写得再多,发得再快,如果用户没有把你和“值得信任的判断者”这几个字连接起来,那你做再多也只是背景音。而反过来,即使你写得不那么频繁,只要读者对你产生了稳定信任,哪怕你一周只写一篇,也足以成为他们必读的内容。

而信任一旦建立,它会像复利一样成长:

• 你说的话,他们愿意放进自己的判断;

• 你推荐的内容,他们更愿意转发或收藏;

• 你未来做任何付费产品、线下活动、深度社群,都会有自然的转化基础——不是靠营销,而是靠沉淀。

我一直认为,信任不是结果,而是能力,是你反复做正确的选择后被时间认证的红利。

这也是我对“变现”这个词越来越谨慎的原因。变现从来不只是“什么时候开始收钱”,而是你有没有积累出“值得别人为你支付”的那部分信任。

哪怕你现在还没有产品、没有广告、没有商业模型,只要有信任在,你就具备了无限扩展的潜力。反之,如果你只是靠蹭热点、堆模版、刷爆款涨粉,却没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那你的所谓“变现”,不过是一次性流量带来的平台广告税而已。

真正能成为个人品牌护城河的,不是内容数量,不是内容频率,而是你在别人心中是不是“一个能依靠的判断者”。

平台只是放大器,信任才是地基。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确定一件事:勤奋没有错,但方向必须对。

自媒体是平台的游戏,但个人IP是自己的事业。平台讲的是效率、节奏、投喂感;而IP讲的是信任、判断、人格。这两者并不矛盾,但绝对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追赶平台的逻辑”,那你很可能越走越快,却越来越不自由;但如果你能在内容里反复注入你的认知方式、判断框架和价值观,那就算平台变了,形式变了,你依然能被人记住。

所以,我现在做内容不再问:“这能不能火?”而是问:“这能不能让别人更信任我一点?”因为我越来越相信——内容只是方式,信任才是护城河。

平台可以放大我们,但我们必须先决定,我们愿意放大的,是谁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400年过去了,回看多尔衮的四大杰作,为何还能让我们脊背发凉?

400年过去了,回看多尔衮的四大杰作,为何还能让我们脊背发凉?

小豫讲故事
2025-10-26 06:00:04
普京代表:中国已启动SWIFT系统替代方案,今年交易额已超6400亿

普京代表:中国已启动SWIFT系统替代方案,今年交易额已超6400亿

阿龙聊军事
2025-11-01 06:37:43
曾被吹上天,如今却跌落神坛的4个国产运动鞋,你穿过哪些?

曾被吹上天,如今却跌落神坛的4个国产运动鞋,你穿过哪些?

诗意世界
2025-08-15 14:26:52
1979年打越南,邓小平提前放出口风没人相信,为何唯独李光耀深信

1979年打越南,邓小平提前放出口风没人相信,为何唯独李光耀深信

南书房
2025-10-24 16:01:25
有一种痛苦叫买了“大平层”,缺点太多了,已经彻底沦为不动产!

有一种痛苦叫买了“大平层”,缺点太多了,已经彻底沦为不动产!

室内设计师有料儿
2025-09-15 12:16:44
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失联?工作人员回应不清楚,实名制转接电话无人接听

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失联?工作人员回应不清楚,实名制转接电话无人接听

红星新闻
2025-11-01 12:30:13
23岁德甲冠军主力,来到阿森纳“只打替补”?兵强马壮给塔帅自信

23岁德甲冠军主力,来到阿森纳“只打替补”?兵强马壮给塔帅自信

里芃芃体育
2025-11-01 00:15:08
音乐人屠颖突发意外离世!跑步摔倒抢救无效,齐豫紧急取消演唱会

音乐人屠颖突发意外离世!跑步摔倒抢救无效,齐豫紧急取消演唱会

萌神木木
2025-11-01 19:45:26
米体:加拿大金融巨头完成对橡树资本全资控股,对国米无影响

米体:加拿大金融巨头完成对橡树资本全资控股,对国米无影响

懂球帝
2025-11-02 00:01:10
美媒评新赛季至今10大球星:约基奇场均三双仅第6,小里34+10第三

美媒评新赛季至今10大球星:约基奇场均三双仅第6,小里34+10第三

你的篮球频道
2025-11-01 10:08:11
保利集团总经理调整

保利集团总经理调整

极目新闻
2025-11-01 08:39:43
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发出警告:密集赛程或致球队被迫退赛

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发出警告:密集赛程或致球队被迫退赛

星耀国际足坛
2025-11-01 23:29:00
中国一票否决!或彻底封杀朱拉尼,美俄支持也没用!叙利亚大变天

中国一票否决!或彻底封杀朱拉尼,美俄支持也没用!叙利亚大变天

阿校谈史
2025-11-01 08:37:29
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

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

百态人间
2025-10-31 14:43:57
遭自家球迷狂批!蓉城24岁门将怒怼:输球又怎样? 韦世豪拦下他

遭自家球迷狂批!蓉城24岁门将怒怼:输球又怎样? 韦世豪拦下他

风过乡
2025-11-01 14:02:59
涨价!5只A股绩优潜力股在这里

涨价!5只A股绩优潜力股在这里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11-01 20:39:36
潘石屹再次预判我国楼市?未来3年,楼市或迎来“三大”走向

潘石屹再次预判我国楼市?未来3年,楼市或迎来“三大”走向

巢客HOME
2025-11-01 05:10:03
森林北晒养马日常,紧身裤勒出三角区挺尴尬,铲马粪修马蹄不矫情

森林北晒养马日常,紧身裤勒出三角区挺尴尬,铲马粪修马蹄不矫情

疯说时尚
2025-10-16 15:09:21
扬州女大学生被碎尸抛河案侦破,面对管教凶手讲了这样一番话

扬州女大学生被碎尸抛河案侦破,面对管教凶手讲了这样一番话

丹宝说文史
2023-11-23 15:16:15
为何说梅毒病是最脏的病?医生详细讲解,隔着屏幕都感到头皮发麻

为何说梅毒病是最脏的病?医生详细讲解,隔着屏幕都感到头皮发麻

小舟谈历史
2025-10-15 09:30:14
2025-11-02 02:04:49
高见观潮 incentive-icons
高见观潮
资深媒体人 多年财经记者、调查记者摸爬滚打 专注科技商业、社会人物、热点时评,只说有用的话
187文章数 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

头条要闻

上海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养老:父亲负责买菜做饭

头条要闻

上海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养老:父亲负责买菜做饭

体育要闻

NBA球员,必须吃夜宵

娱乐要闻

王家卫这波录音,撕烂了遮羞布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汽车要闻

换新一口价11.98万 第三代蓝电E5 PLUS开启预售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亲子
数码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实力破圈!这个豪宅交付,正在定义海口品质样本!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亲子要闻

后续!新生儿在医院坠床摔成重伤,护工已被停职,孩子状况已好转

数码要闻

2599元起,联想多款新品发布

军事要闻

卡塔尔:加沙可能陷入“无战无和”局面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