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老张已经坐在电脑前,翻看昨晚的销售报表。作为一家三线城市社区药店的经营者,他每天最头疼的不是卖药,而是“药店如何进货”——进什么?进多少?从哪进?价格是否划算?
“昨天进的布洛芬缓释胶囊,隔壁药店卖12块,我卖13块还亏本,因为我的进货价就11块5!”老张无奈地说。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无数中小药店的真实写照。
![]()
药店现状:价格战下的“采购焦虑”
随着医药电商崛起、医保控费深化,实体药店的毛利空间被不断挤压。据《2023中国药店经营白皮书》显示,单体药店平均毛利率已从五年前的35%降至不足20%。在此背景下,“药店采购”成本的每一分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盈亏。
更令人焦虑的是,许多药店仍停留在“经验式进货”阶段:凭感觉、靠关系、看熟人推荐。这种模式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或许可行,但在今天,无异于“盲人摸象”。
药店进货渠道的三大误区
- 只认本地经销商:认为“熟人靠谱”,却忽略了全国范围内更优的价格;
- 盲目追求低价:忽视资质审核,导致药品质量风险;
- 忽视政策红利:对国家集采、医保目录调整等信息反应迟钝,错失低价机会。
这些误区,让许多药店在“药店进货如何省钱”这一核心问题上频频失分。
实用指南:四步打造高效采购体系
第一步:梳理现有进货渠道
列出所有供应商,标注其供货品类、价格区间、账期、退换政策等,形成“渠道档案”。
第二步:拓展合规线上渠道
关注国家药监局认证的B2B平台,如药帮忙、药师帮等,同时利用专业工具横向比价。
第三步:建立动态比价机制
不要固定从某一家拿货,而是根据市场行情灵活切换。例如,某药品在A平台今日特价,就优先从A进。
第四步:数据驱动决策
记录每次进货的品类、数量、价格、销售周期,分析哪些品规“周转快、毛利高”,逐步优化SKU结构。
![]()
药采浏览器:让采购“看得见、比得清、省得明”
在这一过程中,一款名为“药采浏览器”的工具正悄然改变中小药店的采购生态。它聚合了全国数十家主流药品采购平台的报价,支持按药品名、厂家、剂型一键搜索,智能分析生成最优采购方案。
一位使用该工具半年的店主反馈:“以前比价要打5个电话,现在30秒出结果。上个月光采购成本就降了12%,相当于多赚了两万块!”
结语:采购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在“药店经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采购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与其被动接受市场定价,不如主动掌握信息主动权。从今天起,重新思考你的“药店如何采购”——因为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净利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