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曾国藩第一次自杀时内心状态的分析,了解了曾国藩的性格,也认识了晚清的社会。时间关系,接下来的几次生死局,就不具体讲述了,我们重点展示后续几次自杀对他生死态度和心态的变化。第二次生死局是九江策马,就发生在第一次自杀的七八个月后,这与第一次的九江跳水有些相似,也是打了败仗。曾国藩在九江、湖口遇到了太平军名将石达开,被阻击在此。一天夜里,太平军劫营,湘军水师大败,曾国藩的指挥舰都被抢走了,里面各种机要文件全部丢失,幸亏曾国藩当时坐小船去他处督战,不然连他恐怕都会被俘虏。在这种情形下,他又跳河,被人救起后送到岸上,见到了陆军将领塔齐布、罗泽南等人,又愤又愧,他便想骑马冲入到敌阵,幸好被人拽住。
这一次,我觉得倒是有点表演痕迹。不过,与第一次相比,这次自杀不成后,曾国藩立即调整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还要写遗嘱交代后事,三番五次寻死觅活。原因很简单,经历第一次自杀而没有死成后,他鼓起信心来做事,事情发展得也很不错,可见任何事情都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鼓起信心,一切都有转机的可能。
第三次是在清咸丰十年,这是第二次自杀后五年的事情,曾国藩已经五十岁,他担任两江总督后率部队进驻安徽南部的祁门县,那里是四战之地,几支太平军部队往来游走,曾国藩大营十分危险,据说有一次太平军离曾国藩只有十几里,朝发夕至,曾国藩危在旦夕。
在那七十多天时间里,祁门周围风波迭起。每一次太平军来攻,都意味着曾国藩往鬼门关走了一遭,而每一遭都让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还有生理上的痛苦。他在帐中准备好利剑,给儿子留下遗书,一旦敌军来攻,抵御不住,曾国藩就自杀殉节。这一次曾国藩准备自杀,不过始终并没有做出自杀的动作。整个事件中,曾国藩还算沉着应对,调兵遣将,企图化险为夷。事实上,这次曾国藩面临的压力比前两次更大,为什么他反倒没有尝试自杀呢?尽管这一次险象环生,形势持续不利,但没有达到情急时刻。但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生死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此时他对死极为平静,不畏死,也不求速死。五十岁的曾国藩已到了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的境界。他说:“生死之早迟,冥冥者早已安排妥帖,断非人谋计较所能及。”既然自己的智谋、计较等努力在冥冥者面前毫无作用可言,那么在“生死之际”,索性“坦然怡然”。
此时曾国藩不轻言生死的责任感也尤为突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他的好战友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与曾国藩一起调度各方事宜。胡林翼的处境与他相似,也承受各种压力,更难的是还身患重病。胡林翼与曾国藩聊完军务后,发出一声感慨:“生死之际,如倦极思得一睡,睡着便安。”意思就是,自己太倦累了,很想睡一觉,就此睡去永不醒来。曾国藩也很累,也很倦啊,那他是不是顺势说,行,咱们一起睡吧?当然不会了。曾国藩先引用孔子的话劝胡林翼,说,圣人不会预想自己的死亡,也不会臆测自己会卧病不起了。
接着,曾国藩又说:“若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在这世局艰难的煎熬下,死了可能更好受一些;可是你死了,让我们这些意气相投的朋友们怎么办,为了我们,你不可死,不可独死啊!”(论世局之艰危,则下走高位虚名,实不如速死之为愈;论意气之相孚,则此数人者,实有不可死、不可独死者。)这是曾国藩对好友,也是对自己的劝诫。这些共克时艰的好友彼此都很理解,胡林翼回复曾国藩说:“子在,回何敢死?”这是把曾国藩比作老师孔子,自己比作颜回,老师还没有死,我怎么敢先死呢?
你听听,真是有些心酸啊,他们用特有的方式在相互鼓励,生不如死,也苦苦强撑。在这之间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生死态度的变化,这也是他不再轻易自杀的原因。第四次生死局发生在曾国藩56岁时,这次倒不是自杀。那时太平天国运动基本镇压下去,朝廷又命曾国藩到北方去镇压捻军,他路过淮河时,突然遇到大暴风,船被掀翻,差点被淹死,曾国藩受到了惊吓。这次生死局对他以后为官的态度影响很大。
第五次生死局则是在他60岁,那年遇到了天津教案,朝廷让他去天津办理,他既要应付天津民众高涨的情绪,也要与外国使馆周旋,倍感压力,写下了遗书,交代后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