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佳节前夕,一场满载文化温度的调研活动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村展开 —— 中国萧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孙月龙(笔名雪石)带领团队走进这座山间村落,以研究会 “传承红色基因、活化文化资源” 的使命为指引,既带着萧军先生《五月的矿山》“致敬劳动者、坚守奋斗魂” 的精神内核,更怀揣《八月的乡村》中 “抗日救国、不屈抗争” 的红色火种,与村干部共话文化传承,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连生、村支部委员魏云、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杨玉秀热情接待,一场 “文化寻根 + 资源对接” 的行动就此开启。
![]()
“欢迎雪石老师一行来挖掘咱村的文化宝藏!尤其是咱村的红色故事,得让更多人知道!” 杨连生书记的开场白充满热忱,随后他深情讲述了杨家村的历史脉络,并重点介绍了杨家村村委会倾力打造的 “五大文化体系”:承载千年记忆的农耕文化、浸润热血基因的红色文化、洋溢乡土风情的戏曲文化、见证时代变迁的煤炭文化、沉淀岁月底蕴的古道寺庙文化。提及红色文化,杨书记语气骤然庄重,手指向挺进军指挥部旧址方向:“斋堂镇曾是挺进军的指挥部,当年日寇侵华,咱的乡亲们没一个孬种 —— 有的扛枪上战场,有的给部队送粮草、传情报,多少人把命丢在了抗战前线,用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他停顿片刻,眼中满是敬意:“后来我读萧军先生的《八月的乡村》,看到书里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模样,瞬间就想到了咱村的老辈人,他们都是一样的英雄!这些红色故事,不仅要讲给村里人听,更要让全天下人都记得!” 而说到农耕文化,他又满是自豪:“早在万年前,斋堂镇杨家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村里留下的不同时期农居遗址,都是咱的‘传家之宝’!” 聊到煤炭文化时,他特意补充:“过去村里不少乡亲靠采煤谋生,在深山里开山凿石、坚守岗位,那种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动容!” 这番话恰好与萧军《五月的矿山》中对矿山劳动者 “不畏艰辛、坚守奉献” 的歌颂形成呼应,也让调研团队更直观感受到村落文化的精神厚度。他还提到,四面环山、地势开阔,纯净的自然生态更是文化发展的 “天然底色”,与研究会推动 “文化与生态融合” 的理念不谋而合。
杨家村党支部委员魏云接过了“文化讲解棒”,先带着团队来到红色文化展示区,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这些都是当年挺进军战士和咱村抗战村民用过的物件。 战士们的宁死不屈的骨气,和萧军先生《八月的乡村》里描写的抗日战士一模一样,都是替我们守护家国的英雄!” 随后,她又对戏曲、煤炭、古道寺庙三大文化进行细致解读:讲到煤炭文化时,她带团队走到村里老旧采煤工具仓库,指着锈迹斑斑的矿灯、铁锹说:“这些都是当年矿工们的‘老伙计’,他们顶着黑暗、冒着严寒在井下作业,为家里挣生计,也为村里添活力,这份坚守和《五月的矿山》里的矿工精神一脉相承!” 沿古道漫步时,她指尖拂过斑驳的石阶,讲述过往商旅往来的热闹场景;在寺庙遗址前,她指着残存的建筑构件,追溯昔日香火缭绕的文化盛景: 这些鲜活的文化细节,让团队成员频频记录,也为中国萧军研究会后续的文化挖掘工作积累了一手素材。
![]()
“作为中国萧军研究会的一员,这次来到杨家村,我既感动又震撼!听到红色文化的故事,《八月的乡村》里的抗日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了解到煤炭文化,又想起《五月的矿山》里劳动者的坚守!”孙月龙副秘书长向村委会转达了中国萧军研究会王福全会长、梁海春书记对全村父老乡亲的中秋祝福与诚挚感谢。并结合研究会职能与萧军精神分享感受。他详细介绍:“中国萧军研究会是经中宣部批准、中国作协主管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学与乡土文化结合为核心 —— 萧军先生的两部经典,《八月的乡村》记录抗日军民的不屈抗争,《五月的矿山》歌颂劳动者的坚守奉献,这两种精神都是我们要传承的核心。” 他提到,研究会近年来除了主办 “青少年红色经典诵读展演”,还持续开展 “红色文化进基层”“乡土故事编撰” 等项目:围绕《八月的乡村》开展 “重走抗日路” 主题研学,组织青少年探访抗战遗址;结合《五月的矿山》发起 “寻找身边的奋斗者” 活动,挖掘基层劳动者故事,已在全国多地打造了文化赋能乡村的样板。
谈及此次调研的深层目的,孙月龙副秘书长进一步明确:“研究会正是想以‘五大文化体系’为切入点,实现‘红色精神 + 乡土文化’的双向赋能。红色文化方面,要把《八月的乡村》的抗日精神和咱村挺进军历史、村民抗战事迹结合,比如整理杨家村抗日英雄故事,改编成‘红色诵读剧本’,让游客来村里就能听红色故事、看红色展演;煤炭文化方面,融入《五月的矿山》精神,梳理矿工奋斗史,打造‘矿山精神记忆墙’;农耕文化则策划‘农耕文化诵读会’,用朗诵艺术活化农居遗址的历史。我们要借着‘京西福地门头沟’的品牌和‘五新斋堂’的规划,联动研究会的文化资源,让杨家村的文化不仅‘活起来、传出去’,更能让《八月的乡村》的爱国抗争精神、《五月的矿山》的奋斗奉献精神,成为激励村民、吸引游客的精神纽带!”
![]()
现场还有一位 “特殊的讲解员”—— 年逾古稀的杨家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杨玉秀,虽已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她拉着孙月龙副秘书长的手笑着说:“村里刚建好的山上栈道,已经验收合格对外开放啦!欢迎大伙儿来京西斋堂镇杨家村,登栈道、赏美景、听红色故事,更欢迎研究会常来,把《八月的乡村》里的抗日英雄、《五月的矿山》里的劳动模范,和咱村的故事串在一起讲,让更多人知道咱的精神底气!”
此次调研既是中国萧军研究会 “文化下沉基层” 的具体实践,更是萧军两部经典作品精神与乡村文化的深度对话。相信在研究会的专业助力、《八月的乡村》与《五月的矿山》精神的双重浸润,以及村落自身的文化积淀碰撞下,斋堂镇杨家村的 “五大文化宝藏” 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成为京西乡村文化发展的新名片!
![]()
(撰稿:蔡诗华、杨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