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武器的破坏力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始终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提到大规模杀伤性工具,公众脑海中往往首先浮现的是核武器那毁灭性的画面。
2
然而,还有一类武器虽未享有同等知名度,却在近年来持续搅动外交风云,成为多国争执的焦点。
![]()
3
2008年5月28日,超过百个国家联合发起倡议,呼吁全面销毁某种特定武器系统,该武器随即被纳入国际禁用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明确表态拒绝签署相关协议。这一立场引发了广泛讨论:究竟是何种装备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分歧?
![]()
4
集束弹药是什么?
5
所谓集束弹药,顾名思义,是一种可在单一投射体内部装载大量小型子炸弹的复合型武器装置。
6
其运作机制类似于高空撒播,当母弹抵达预定空域后自动开启,释放出数十乃至数百枚微型爆炸物,呈扇形扩散覆盖目标区域,从而实现对人员集群、机动车辆或基础设施的大范围压制。
![]()
7
根据《集束弹药公约》与国际红十字会的界定,此类武器通常由航空平台、火炮系统或远程导弹搭载发射,每一颗子弹药重量不超过20公斤,在触地瞬间触发引爆机制。
8
正因其“一弹多爆”的独特结构,这类武器也被通俗地称为子母弹,形象描绘了其分裂式攻击特征。
![]()
9
相较于传统单一弹头,集束弹药的最大优势在于打击密度高、作用面积广。常规炮弹依赖精确命中才能产生效果,而集束弹药则依靠大面积散布形成杀伤网,特别适用于应对分散部署的敌方部队或快速移动单位。
10
这种战术理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已初现端倪。1940年,纳粹德国研制出SD-2反步兵滑翔炸弹,被视为现代集束弹药的技术雏形。
![]()
11
当时德军试图以此方式有效遏制盟军灵活的散兵战术,尽管技术尚显原始,但战略构想已清晰可辨。战后,各国纷纷在此基础上展开迭代升级,尤以美苏两大强国为代表,将集束弹药作为常规武力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大力投入研发。
12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规模启用集束弹药,成为“滚雷行动”中不可或缺的空中打击手段。
![]()
13
统计显示,美军在越南、老挝及柬埔寨三国境内投放了数百万枚集束炸弹,其中老挝至今仍有大量未爆子弹药埋藏于农田与村落之间,导致平民伤亡事件接连发生。
14
从早期简易反步兵装置发展到如今具备制导能力的智能化系统,集束弹药的演进历程映射出军事科技发展的双重面向——既追求战场效能最大化,又难以回避伦理层面的沉重拷问。
![]()
15
透过对其基本原理和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真正使集束弹药成为争议中心的,并非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它在实战应用中留下的深远创伤。
16
那么,这种武器在真实冲突场景下的实际使用,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
17
![]()
18
从东南亚到东欧的阴影
19
集束弹药之所以被冠以“人道灾难制造者”的称号,与其在多次局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息息相关。历史上,多个国家曾在作战中投入使用,尤以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干预最为典型,留下了长期难以愈合的社会伤痕。
20
1965年至1973年期间,美军向柬埔寨境内投掷了逾23万枚集束炸弹,影响范围遍及11万余个地点;而在越南战场上,“滚雷行动”累计投下百万吨级炸药,其中集束弹药对非军事区的无差别轰炸,已成为战争史上备受谴责的一章。
![]()
21
据国际组织披露的数据,老挝全国17个省份长期遭受集束弹污染困扰,民间排雷工作历经数十年仍未彻底完成。时间进入近几十年,这类武器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22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友共使用约6.1万枚集束炸弹,散布出近2000万颗子弹药;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英美联军再次投放接近1.3万枚。
![]()
23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遗留未爆的子弹药持续威胁着战后民众的生命安全。例如在阿富汗,美国于2001至2002年间投下的集束炸弹仍偶有起爆,当地儿童在田间劳作或嬉戏时极易误触致死。
24
这种跨越世代的隐性战争,让集束弹药背负起“代际伤害”的沉重标签。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升级,此类武器再度登上全球舆论风口。
![]()
25
2023年,俄罗斯被证实动用RBK-500型集束炸弹对乌克兰军队阵地实施密集空袭,随后乌克兰也获得西方国家援助的同类武器用于反击。由于双方均未加入《集束弹药公约》,此类武器在前线使用毫无法律约束。
26
乌军前线士兵甚至评价其作战效率极高,但高效背后潜藏着波及平民的风险——子弹药散布范围极广,难以准确区分军事设施与民用建筑。不过俄方当时并未就相关指控作出正式回应。
![]()
27
今年7月,泰国军方在与柬埔寨接壤边境地带使用集束弹药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柬方政府强烈抗议,指责此举严重漠视人类生命价值。由此可见,集束弹药的影响早已超越时空界限,从过往延续至今。
28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集束弹药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即时杀伤力上,更在于其带来的持久社会成本。当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后,一场旨在限制与禁止该类武器的全球性努力正式启动。
![]()
29
那么,世界各国是如何尝试规制这类武器的?中国为何选择置身于公约之外?
![]()
30
博弈中的自卫逻辑
31
面对集束弹药所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开始推动集体应对措施。
32
2008年,由111个国家共同起草的《集束弹药公约》在爱尔兰都柏林正式通过,其核心内容简洁明了:缔约国承诺停止研发、生产、使用和储存集束弹药,并须对现有库存进行彻底销毁。
![]()
33
这项公约被普遍视为全球人道军控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25年,已有123个国家批准加入。然而,主要军事强国如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均未签署。这一缺席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深层的地缘安全考量。
34
中国未参与公约的原因,需结合现实地缘环境与国防需求综合分析。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掌握集束弹药制造技术,起步远晚于美俄两国,总体储备规模也相对较小。
![]()
35
中方一贯申明,此类武器仅限于防御用途,绝不用于先发制人的进攻行动。在中国的战略认知中,当前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单方面放弃具有威慑功能的武器系统可能削弱国家安全屏障。
36
正如官方表述所强调:倘若所有拥有国能够同步销毁库存,中国愿积极参与其中;但在大国之间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前,保留必要的自卫手段属于合理且必要的选择。
![]()
37
此立场与美俄态度相近——美国虽未签约,却在乌克兰危机中向乌方提供集束弹药支持;俄罗斯一方面批评对手使用,另一方面自身仍保有庞大库存。
38
此外,《集束弹药公约》本身存在执行盲区,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产品,部分经过改进、号称降低误伤率的新一代型号被排除在禁令之外。
![]()
39
近年来,中国也在推进智能型集束弹药的研发,例如PBK-500U型号,具备目标识别与延时引爆功能,旨在提升精度并减少附带损伤。
40
尽管技术升级初衷是为了减轻人道风险,但国际社会担忧这反而可能刺激更多国家跟进开发,进而加剧武器扩散趋势。中国主张应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而非采取一刀切式的全面禁止,来协调军事需求与人道责任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拒签行为可视作一种审慎的防御性策略。
![]()
41
在未能实现全球范围内对等削减的前提下,维持一定程度的战略威慑力符合国家根本利益。
42
与此同时,中国多次主动参与国际人道排雷合作,例如派遣专家协助柬埔寨清除遗留未爆物,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这场博弈背后,实则是主权安全诉求与全球人道原则之间的艰难平衡。
![]()
43
![]()
44
集束弹药无疑是一款极具争议的武器系统,它高效且覆盖面广,同时也伴随着残酷的副作用;它被百余国联名要求取缔,却依然被多个大国握为手中利器。
45
中国选择不签署公约,并非出于对人道价值的轻视,而是基于现实安全环境做出的理性判断。在全球复杂的权力棋局中,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单边妥协,而在于寻求自卫权利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动态均衡。
![]()
46
事实上,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任何胜利都不应以普通民众的苦难为代价。中国始终坚持倡导和平解决争端,也愿意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军控对话。
47
或许终有一天,当所有国家都能放下对绝对军事优势的执着,集束弹药这类遗留问题才会真正走入历史。而那一天的到来,依赖的是共同理解与协作,而非强制压制。归根结底,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武器本身,而是操控武器背后的人心抉择。
![]()
48
主要信源
49
柬埔寨:泰军使用了国际禁用的集束弹药——上观新闻2025-07-25 13:16
那些年美国扔下的集束炸弹——光明网2023-08-31
中方必须签字同意?100多个国家背后施压,不料我国果断拒绝了——人民资讯2021-11-10
俄军首次使用新型集束炸弹?——环球时报2023-11-22
111个国家签署全面禁止集束炸弹国际协定——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