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她的名字,可能许多人都不太清楚,可要是说到她的丈夫“华国锋”,大家肯定都知道。她就是韩芝俊。
![]()
虽然算不上多么“大名鼎鼎”,可她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吧。
![]()
1931年,韩芝俊出生在山西晋中。那会儿农村日子苦,“饿肚子”是常态,小芝俊总拉着娘的衣角问:“娘,啥时候能吃上白面馍呀?”
家门口那棵老枣树,是她童年少有的乐趣。每到秋天,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她就和小伙伴们举着竹竿打枣,枣子掉在地上滚得老远,几双小手抢着捡,沾了泥也不在意,擦两把就往嘴里塞,甜得眯起眼睛。
可这样的安稳没持续多久,抗日战争的炮声就传到了村口,大人们凑在墙角说话,声音压得很低,说的都是“前线打仗了”“鬼子要来了”,原本在村口追着跑的孩子,慢慢也懂了“害怕”,出门要先看看村口有没有生人,听到枪响得赶紧往地窖里躲。
也就是那时候,村里组织了儿童团,十几个半大孩子聚在一起,任务是帮大人放哨。小芝俊也报了名,她个子不高,却比同龄孩子机灵。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村里,大人们敲着锣庆祝,小芝俊跟着人群跑,心里也跟着热乎。这年秋天,家里人咬着牙做了个决定:送她去晋中一中念书。
那会儿女娃娃能上学的可不多,韩芝俊上课的时候学得十分认真,她总是坐得最直,笔记记得工工整整,课本上沾了泥点子,就用布蘸着水轻轻擦,生怕把字弄花。
![]()
也是在晋中一中,她第一次接触到党的理论。学校里有位进步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革命故事,讲“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道理。韩芝俊越听越觉得心里亮堂,她想起小时候饿肚子的苦,想起战争里乡亲们躲鬼子的难,突然明白:
“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吃上白面馍,还能帮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于是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申请入党。那时候她还不到15岁,在现在来看,还是个半大孩子,可递交申请书的时候,眼神比谁都坚定。
从学校出来后,韩芝俊被分配到晋中地委工作,那会儿她才17、8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做起事来却一点不含糊。下乡调研的时候,赶上降温,她裹着单薄的棉衣,冻得直打哆嗦,还是挨家挨户敲门,把村里的人口、土地、谁家有困难都记在本子上,生怕漏了一点。
同事们都说:“芝俊这姑娘,能扛事。”
谁也没料到,就是这段埋头工作的日子,让她遇见了要相伴一生的人:华国锋。
![]()
那会儿华国锋是地委的宣传部长,话不多,做事雷厉风行,下乡的时候总爱跟老百姓拉家常,问“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煤备好了没”,遇到棘手的事从不躲,总能想出办法。
两人的缘分,还得从一场文艺演出说起。韩芝俊从小喜欢文艺,到了地委后,常领着大家排话剧、演节目。有一回,他们要排一出反映农村生活的话剧,可缺个男主角,男同志要么觉得“演话剧不好意思”,要么手头有工作抽不开身。
韩芝俊急了,拍着胸脯说:“我来!”她找了件男同志的旧军装穿上,故意压低嗓子说话,迈步子的时候学着男人的样子甩胳膊,连走路的姿势都练了好几遍。没想到一上台,还真把角色演活了,台下的观众都跟着鼓掌。
台下的观众里,就有华国锋。他盯着台上的“男主角”看了半天,跟身边的同事嘀咕:“这后生演得挺像,是哪个部门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后生”竟是女同志韩芝俊,他这才记在了心里。
之后两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多了,常一起下乡、一起开座谈会。华国锋忙得忘了吃饭,韩芝俊就从食堂多打个馒头,用手帕包好揣在兜里,等他忙完了递过去;华国锋熬夜写材料,她就帮着整理文件,把散乱的稿子按顺序排好。
慢慢地,两人就这样产生了感情。他们的婚礼简单得很,就在地委的小院里办的。两张方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些水果、炒花生。地委的同事们都来了,热热闹闹挤满了小屋。
![]()
证婚人是盂县县委书记田泽仁(也是韩芝俊的三舅),他先让新人给毛主席像三鞠躬,再给在场的乡亲们行礼。有人起哄让他们说说怎么认识的,华国锋有点腼腆,笑着说:“看她演话剧,以为是个小伙子,后来一起工作,觉得这姑娘踏实。”韩芝俊也笑:“跟他一起做事,心理稳当。”
婚礼最后,大家围着吃了几桌家常菜,没有大鱼大肉,却吃得格外香。结婚后,“两地分居”成了家常便饭。华国锋因为工作调动,经常要去偏远的县城或乡下蹲点,一去就是两三个月。
韩芝俊留在地委工作,每天除了忙自己的事,心里还总惦记着华国锋:他有没有按时吃饭?住的地方冷不冷?下乡的路好不好走?
有一回,华国锋去山区调研,赶上连阴雨,山路又滑又陡。韩芝俊在家等了三天,每天都去村口的邮筒边看,直到第三天傍晚,才收到他报平安的信。信里说“一切都好,勿念”,可她看着信纸上晕开的墨迹,知道他肯定是在雨里写的,心里又疼又暖。
有人问她:“一个人过不孤独吗?”她摇摇头:“他是为了老百姓做事,我懂。”
其实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她也会想起小时候跟娘撒娇的日子,也盼着华国锋能早点回来。可天亮了,她还是会按时上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知道,只有自己稳住了,丈夫才能在外面安心工作。
![]()
1949年,华国锋要南下湖南负责当地工作,韩芝俊没多想,收拾了个小包袱就跟着走了。
![]()
韩芝俊是北方人,第一次到湖南,先是不适应潮湿的气候,身上起了疹子,后来又吃不惯辣,一口剁椒下去,辣得眼泪直流。
可她没喊过一句苦,白天跟着华国锋下乡,帮老百姓扫院子、摘棉花,听他们说家里的难处;晚上回到住处,就跟着房东大娘学做湖南菜,一开始炒的菜要么太辣要么太淡,慢慢也摸出了门道。
在湖南的20多年里,华国锋还是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凌晨出门,深夜才回来。韩芝俊一边工作,一边照顾4个孩子,家里没有保姆,她就每天早起给孩子做早饭,送他们上学,然后去单位上班,晚上回来还要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写作业。
1971年,华国锋调入国务院工作,韩芝俊随他来到北京。外人都觉得“到了北京,日子就好过了”,可在她眼里,日子还是老样子,华国锋还是那个“工作狂”,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深夜回来,还会坐在书房里看文件。家里没有多余的亲戚帮忙,里里外外还是靠她一个人。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有时候华国锋加班到半夜,韩芝俊就会在厨房里擀面皮,煮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卧个鸡蛋,撒点葱花。等华国锋回来,面条还是热的,他捧着碗吃,暖意能从胃里传到心里。
孩子有时候会问:“爹怎么总不陪我们玩呀?”韩芝俊就摸着孩子的头说:“爹在做重要的事,等他不忙了,就带咱们去公园。”她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抱怨过,也没在华国锋面前说过累,她知道,华国锋肩上的担子重,她能做的,就是把家变成他最安稳的港湾。
![]()
1980年以后,华国锋卸任了,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寻常夫妻”的日子。他们住在北京南城的一个小院子里,院子不大,却被韩芝俊打理得井井有条。
2008年,华国锋走了,院子里只剩下韩芝俊一个人。那时候她头发全白了,走路也慢了,院子里以前常开的花,像是没了精气神,也慢慢谢了些。
后来有媒体想采访她,想让她说说过去的事,她都婉言拒绝了:“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想再麻烦大家。”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守着这个院子,守着和华国锋的回忆。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做官,也不张扬,就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有亲戚来问起华国锋以前的工作,她也只是说:“他这辈子,对得起老百姓,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
如今,韩芝俊已经90多岁了,还是住在那个小院子里,她几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只过好自己的生活。有人问她:“您这一辈子,觉得苦吗?”她笑着摇摇头:
“哪有不苦的日子?可苦日子里也有甜,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国家越来越好,就觉得值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