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23在1967年首飞时也曾惊艳世界,却在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中惨败于以色列F-15之手。近六十年后,美媒称咱中国的歼-36可能是新版“米格-23”,这番对比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心思?
米格-23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的航空代表作,1967年4月10日完成首飞。这款战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变后掠翼设计,能在16度到72度之间调整,兼顾高速飞行和起降性能。
![]()
当年试飞员在日志里兴奋地写下:“哇!从16度角飞到72度角!这是第一次!棒极了!”这种技术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级别。
但先进设计没能在战场上换来优势。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米格-23面对以色列F-15和F-16组成的机群,遭遇惨败。
虽然叙利亚声称用米格-23击落了一些以色列战机,但自身损失超过20架。问题出在哪儿?雷达系统和导弹技术跟不上时代。
![]()
米格-23的“高空云雀”雷达搜索距离只有85公里,跟踪距离54公里3,而同时期美国战机雷达明显更先进。
美媒最近盯上咱中国的歼-36战斗机,说它是中国版的“米格-23”。这话听起来有点酸溜溜的。歼-36确实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
无尾布局、三台发动机、并排双座设计。美媒推测它的总重量接近50吨,内部弹舱大得惊人,甚至可能改装成中远程轰炸机。
![]()
去年12月,歼-36在成都黄田坝机场成功首飞,今年春天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6月份曝光的照片显示了其机背进气道和庞大的武器舱。
咱中国的航空工业可不是闹着玩的。成飞和沈飞两家在较着劲搞研发,去年12月同一天,两家的六代机方案竟然同时首飞。这种内部竞争机制大大降低了单一方案的风险。
美媒把歼-36比作米格-23,背后有点小心思。他们想暗示咱中国虽然抢先推出六代机,但可能像苏联一样,最终被美国更先进的技术超越。
![]()
《战区》网站报道称,歼-36强调超音速巡航与战场态势感知,内部弹舱可挂载大型导弹2。这些特性明显是针对太平洋战场的需求。
但美媒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咱中国的航空工业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咱们有世界领先的风洞群,测试密度高得吓人。歼-20已经量产上百架,技术积累不是吃素的。
美国自己的NGAD项目进展并不顺利。2024年因高达3亿美元的单价一度暂停,今年3月才确定由波音负责开发F-47。预算只有19.6亿美元,计划五年内推进。
![]()
咱中国的航空研发有个巨大优势:成本相对低廉,风洞试验能力居世界前列。绵阳和北京的设施可以模拟高超音速环境,省下了大量试飞时间。
更重要的是双线并进的研发模式。成飞搞歼-36的同时,沈飞也在推进自己的六代机项目。两款设计完全不同:歼-36是无尾布局三发,沈飞的机型则是锐利后掠翼,双发动机配置。
![]()
美国那边则是另一番景象。NGAD项目反反复复,F-35项目还在拖后腿。波音最近事故频发,实力大打折扣。
空军部长都嫌NGAD太贵,但架不住特朗普政府要搞“大国竞争”。现在放话说要砸196亿美元,五年内搞出185架,这牛吹得有点大。
歼-36的并排双座设计很有特色。一名飞行员专注雷达与战场信息,另一人负责武器攻击,触控屏操作可快速选择目标。这种分工模式在现代空战中应该很吃香。
![]()
今年7月有消息说歼-36配合无人机进行了编队试飞,实现有人机对无人机的实时指挥。这分明是要搞“忠诚僚机”那套战术体系。
沈飞的机型则专注电子战领域,测试雷达干扰与模拟能力。中国空军通过双线并进,明显不想给美国留出追赶的时间。
米格-23当年出口到了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但实战表现不佳。叙利亚和伊拉克主要用它来投放炸弹,但因维护困难、故障频发,效果有限。
![]()
美国确实还有一些后发优势。他们可以观察歼-36的设计特点,然后针对性地开发更先进的F-47。但这么说其实有点自我安慰的味道。
军工竞赛就像跑马拉松,暂时的领先不代表最终胜利。但咱中国这次起跑够快,途中跑够稳,美国想反超?得先追上再说!
米格-23的教训告诉我们,光抢先没用,关键要技术过硬。但咱中国这次明显是有备而来,从风洞测试到实战演练,一步一个脚印。
![]()
美国想靠F-47翻盘?先问问波音能不能按时交货吧。波音和洛马问题不断,而中国成飞、沈飞却在“内卷”竞争中不断产出成果。
歼-36的频繁曝光已在国际舆论场掀起巨大波澜。美国国内围绕中国新机的讨论持续发酵,让全球关注焦点集中在未来美中第六代战机的正面对抗。
五角大楼报告直言中国海军规模世界第一,现在空军又率先推出六代机,确实让某些国家坐立不安。
![]()
美国最焦虑的是中国军事工业的爆发力。咱们造舰艇、导弹、飞机的速度已经超过西方预期,成本还更低。
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作战能力,中国在信息战、导弹精度、卫星网络这些新兴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技术自主和工业体系升级的结果。
回看历史,米格-23从首飞到退役,见证了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历程。如今美媒把咱中国的歼-36比作米格-23,无非是既承认了它的先进性,又暗地里希望它重蹈米格-23的覆辙。
![]()
但咱中国的航空工业早已脱胎换骨,成飞和沈飞两条腿走路,风洞测试世界领先,研发成本低试错空间大。这些优势加起来,让美国那种“还能翻盘”的说法显得有点一厢情愿。
未来十年将是中美军力对比的关键期。六代机竞争比五代机更烧钱也更烧脑,但咱中国已经占了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