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当三辆重型运输车缓缓运载着庞然大物东风-5C(DF-5C)洲际导弹驶过观礼台时,官方解说员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始终处于全时戒备状态”瞬间引爆舆论。这句看似平淡的表述,背后是中国战略核威慑从“区域拒止”迈向“全球覆盖”的历史性转折。网友戏称:“以前比射程,现在比谁的快递网点多!”
![]()
这次东风-5C的“全球可达”不仅意味着从中国的腹地就能将导弹发射到南北极的任意角落,而且也意味着从中国的腹地就能将导弹发射到世界的任意角落。它的最大射程能超过2万公里,要是从中国中部发射,到美国东海岸也就花个30分钟。而且,它末端的速度那叫一个快,每秒能达到6800米,差不多就是20马赫,这么算的话,从北京到纽约,20分钟就能搞定。
基于“半小时全球送达”的能力的逐步实现,不仅传统的时空概念被彻底打破了,而且传统的“射程”的概念也随之彻底失效了。
![]()
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其分导式的多弹头技术,即使在已经引进了分导式的天风-2和东风-21的基础上也能再次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进一步扩大了对目标的打击范围,实现了以往所不能实现的“一发多准”和“一发多弹”的战略威力。一枚导弹能够搭载10个采用独立制导技术的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都高达50万吨TNT,这相当于33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
这些弹头在重新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对多个不同目标实施打击,像首都周边区域、导弹发射基地以及工业核心地带等,从而达成一种"一枚弹头就能让一个国家陷入战略瘫痪"的效应。美国《NSJ》杂志毫不讳言地称其是"恐怖"级别的存在——毕竟当前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连17%都不到,面对饱和式攻击时基本等同于摆设。
![]()
而东风-5C的问世则意味着我们已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液体燃料导弹的世纪难题”一举攻破。采用对传统的液体燃料导弹的改进手段,尤其是通过了对其燃料的“四保护”——膜状材料的保护、气的保护、液的保护和热的保护的技术手段,既能长期的将液体的导弹的燃料长期的处于待命的状态中,又能随时将其发射到空中去,使得液体的导弹的发射时间由几分钟、几十分钟、几百分钟等等提高到了几千米几万米等等,也使得液体的导弹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这一突破性进展,让东风-5C导弹从原本的“慢热型”选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秒发型”高手,甚至能做到“后发而先至”——就算敌方抢先一步发射导弹,东风-5C即便后发制人,也依然有可能抢先一步命中目标。
![]()
和美军现在使用的主力武器“民兵III”比起来,东风-5C在射程距离、携带弹头数量以及突破防御的能力方面,那可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民兵III”仅能携带3枚弹头,且采用固定发射井部署,生存能力低。
而东风-5C不仅弹头数量翻倍,还可借助机动变轨和诱饵技术突破防御网。更关键的是,其覆盖全球的射程迫使美军战略重心调整,西太平洋60%的基地需后撤至夏威夷以东才能避开打击圈。
东风-5C的战略意义远不止技术突破。它与中国东风-41机动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构成“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形成高低搭配、动静结合的威慑网络。其中,东风-5C作为井基发射的“定海神针”,承担终极反击任务,确保即使在遭受首轮核打击后,仍能发动毁灭性报复。这种能力支撑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让核讹诈成为历史。
![]()
从1965年中央专委启动洲际导弹研制,到1980年东风-5首射成功,再到今日东风-5C覆盖全球,中国战略核力量走过一甲子征程。正如科学家屠守锷所言:“导弹不是用来发射的,而是为了让别人不敢动你。”东风-5C的存在,并非追求毁灭,而是以最极致的威慑守护最珍贵的和平。当大国博弈的棋局被重新定义,这把悬于苍穹的“和平之剑”,正悄然改写世界的战略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